开栏的话
大学生村官有知识、眼界宽、思路活。但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现实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需要靠实践来弥补,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通过传帮带去消解。为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激发各界人士自觉帮扶大学生村官的热情,本报开辟“成长导师”专栏,报道那些为了大学生村官成长默默奉献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欢迎大学生村官朋友踊跃投稿,来稿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见人见事见精神。
提起沈广国,扬州市1000多名大学生村官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这个“团”指的是扬州大学生村官“绿色创业”指导团。
2009年,扬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每个村庄(社区)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针对扬州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许多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绿色创业”项目,用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模式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然而,“绿色创业”项目既有新颖性、效益好的优势,也有风险大、操作难的特点。激情有余、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村官们如果得不到有力的帮扶,很容易“翻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扬州市委老干部局与关工委联合组建了大学生村官“绿色创业”指导团,由曾经担任扬州市农业局局长的沈广国出任指导团团长。从此,他闲适安宁的退休生活被彻底改变。
项目论证巧把脉
对大学生村官来说,“绿色创业”项目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投入之前,必须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运营机制以及投入和产出进行科学的论证。令大学生村官印象深刻的是,但凡沈广国亲自指导可行性论证的项目,运行都比较成功。如郑福源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宝应西安丰镇林溪村村委会主任徐志龙的“有机葡萄种植”、高邮卸甲镇虎头村邹主东的“沼气残渣培育有机食品”、江都市郭村镇大姜村党支部副书记陆元斌的“早晚小菜种植与加工”等。以“金针菇工厂化生产项目”为例,沈广国亲自到生产现场调研,同时委托农业局检验检测中心对培养基成分进行化验,确认其符合有机农业的要求。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项目”在江苏省第十三届农洽会上一炮打响后,项目法人代表、大学生村官郑福源逢人便说:“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沈团长的一半。”
科技指导聚人才
沈广国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指导大学生村官“绿色创业”聚集了扬州一批最优秀的科技人才。
翻开“绿色创业”指导团的名单,几乎囊括了扬州农业产业化的领军人物。如:副团长邵科明是高级畜牧师,曾担任扬州市农业局副局长,风靡江苏的“扬州鹅”、“高邮鸭”、“地方鸡”,都凝结着他的心血。邵科明把大学生村官所有的养殖项目都当成自己的项目,尤其关心疫情防治,精湛的专业知识有效帮助大学生村官规避了风险。再如:扬州市农委蔬菜处处长陈志明系扬州引进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的第一人,他经常前往江都吴桥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指导,手把手的教年轻人育苗、剪枝、搭架和防病治虫,使“寒冬黄瓜绿油油,腊月番茄挂枝头”成为一道寻常风景。还有:原扬州农科院党委书记、院士候选人张洪熙,在农作物品种利用上极有造诣,他指导大学生村官引进推广了2个水稻新品种、3个小麦新品种,带动5800多农户每亩增收80多元。
在沈广国带领下,指导团的35名专家各展所长,各司其职,滴滴汗水铺平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之路,缕缕情丝编织起大学生村官的理想之歌。
营销策划谋长远
为了推动“绿色创业”项目从经验管理型向制度管理型转变,从传统作坊型向现代企业型转变,从街头叫卖型向品牌营销型转变,沈广国和指导团成员努力把毕生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营养。
高邮市甘垛镇沿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大学生村官李海波尝试饲养肉鸽,求购者纷至沓来,但无法扩大规模。沈广国语重心长地引导小李走好“公司+农户”的路子,趁势把周边农民发动起来,采取统一供应种鸽,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服务,统一收购经营的模式。李海波受益匪浅,由此增强了做大做强的信心。
2011年,扬州大学生村官“绿色创业”项目达43个,总投入4200万元,参与农户600多户,创造就业岗位1200多个,实现销售额8000多万元。大学生村官难以忘怀的是,沈广国的足迹踏遍了每个项目,指导团成员更是洒下了无数汗水。
遍洒爱心助成长
或许是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缘由,沈广国对大学生村官有着特殊的情感。2010年,扬州市组织系统招聘了228名大学生村官,沈广国注意到他们缺少交通工具,便游说扬州市房产商会、江都商会出资40万元,为每个大学生村官配备了一辆电动车。他认为,对大学生村官首先要在生活上关心,才能吸引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沈广国先后为扬州大学生村官代表作了3场报告,话题分别为“大学生村官是什么,干什么,如何干”;“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化解村级集体债务”,整个过程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全是真话、实话、心里话,比如,“大学生村官是什么?”,沈广国说:“你们既不是广阔天地炼红心的知识青年,也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先知先觉,准确地讲,你们是一批等待社会作评价的后备干部。唯有干出业绩,造福农民,才能赢得自己的明天。”这番话语让大学生村官们在掌声中留下了无数的思考。
愿做老干扶新枝,村官路上风雨情。透过大学生村官意气风发的身影,沈广国看到了扬州新农村的明天,“大学生村官有了困难,我们老干部应该为他们解决;有了风险,应该为他们分担;有了机会,应该为他们铺路;有了成功,更应该为他们喝彩”,沈广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