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培(中)向县领导介绍牦牛养殖情况。
前不久,央视“新闻30分”报道了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打隆镇相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助理次培通过改良牦牛品种、致富众乡亲的故事。这位雪域高原上的大学生“牛倌”,并不善谈,说起话来还略带几分腼腆。但只要一提起“牦牛”,他就仿佛换了个人,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相达居委会耕地面积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边境居委会。这里平均海拔4800米,草场面积达36万平方米,牧草资源丰富。饲养牲畜是群众生活的主要来源,牦牛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每一家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前多是粗放式散养,老百姓没有科学养殖的概念,每家每户也就养三五头牦牛,只能基本满足温饱需求,一年到头赚不了多少钱。”次培介绍说。
次培在牧区长大,小时候,每次放假他都会帮家里人放牛,对牦牛的习性非常熟悉。来到相达居委会当“村官”后,他发现,虽然相达的牦牛肉和酥油在西藏享有盛名,但却没有为老百姓带来相应的收益。是什么制约了相达的养殖业发展?带着这个疑问,次培走遍了相达居委会11个组进行调研,并和当地干部认真探讨,终于找到了谜底:由于养殖缺乏科学性,相达牦牛出现了种群结构不合理和畜种老化的问题,导致牦牛肉产量偏低,影响了养殖效益。
为了改善牦牛品种,次培和村干部们多次请示县镇领导,要求引进优质种牦牛,对相达牦牛进行改良。浪卡子县农牧局的同志在考察后,决定从日喀则亚东县帕里镇引进优质种牦牛。现在,相达居委会11个组均建立了1000平方米以上的牦牛繁育基地圈。
到底怎样改良牦牛种质,起初,次培心里也没底。“因为以前这儿的绵羊在改良时,曾发生了大量死亡的现象。”次培开始了艰苦的摸索。他收集资料,找专家学习,从肉质、体格到酥油产量各个方面,了解牦牛品种的差异,学习牦牛配种的知识和技术,并及时将这些经验教授给牧民。牧民本杂告诉记者,“次培来我们家好多次,每次都把新老品种进行比较,这样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相达居委会已有改良犊牛526头,存活率达到94.8%,占牦牛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次培告诉记者几个喜人的数据:过去全居委会共有牦牛899头,现在已经拥有1839头;以前,本地牦牛每2年产种一次,改良后有60多头牦牛成功实现了每年产种。更重要的是,改良后牦牛的体形和乳产品都出现了明显变化,直接增加了肉、乳和酥油的产量,养殖户收入也“水涨船高”。3年前,相达居委会人均纯收入只有1600元,推广改良品种后,人均纯收入已提高到2910元。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养牛事业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次培心中正在盘点着进一步做大牦牛产业的计划:牦牛全身都是宝,特别是牦牛奶,不仅乳脂率高,而且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比普通家牛高几倍。另外,牦牛脑、血液、肝肺还可以提取许多保健品。下一步,牦牛的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我们将开办牦牛产品深加工企业,让社区居民都发上“牛”财。
(下转3版)
(上接1版)听次培谈牦牛说得那样投入、那样专业,一般人根本想不到,次培所学专业与牦牛毫无关系。
3年前,次培从西藏大学理学院毕业,恰逢西藏招聘大学生村官,次培决定去基层为农牧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起初,陌生的环境、简陋的住房、孤单的生活,让次培一次次想打退堂鼓,但农牧民的淳朴感染了次培,使他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
2008年10月,西藏山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强降雪,相达居委会受灾严重。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次培和其他村干部、党员在第一时间来到抗雪救灾第一线。“走在茫茫雪海里,气温零下10度左右,呵气成霜,出汗成冰,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有一个人喊累。渴了,抓一把雪吞下;饿了,吃口糌粑。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挽回群众的财产损失。”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后,面对群众信任的眼神,次培心里一热,仿佛一切困难都不存在了。
由于表现突出,次培被选派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村官座谈会,那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见了世面的次培暗下决心:继续帮助牧民们改良牦牛,增加收入,让更多牧民的孩子也有走出去看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