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媛,2009年从河北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放弃了留城机会,来到张粗腿村任村书记助理。两年来,这个城里来的姑娘,利用自身专业特长,趟出了一条文化惠民、文化兴村的路子,相继创办了村报、村广播站和村图书馆。
办村报,群众难事有问必答
“做最拿手的事,是激发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热情的催化剂。”曹媛告诉记者,她是学新闻的,如何将“村官”工作与专业特长结合起来,是她到村工作后经常思考的问题。
去年4月15日,经过精心筹备,吴桥县第一份“村报”在张粗腿村出炉。这是曹媛一手创办的。她还为报纸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媛”来如此》。
“村报”为半月刊,通过电脑打印后张贴于村里的宣传栏,并发放到村民手中。别看只有4个版,但曹媛办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内容涉及政策介绍、农业新闻、农产品价格、技术讲座、保健养生、生活妙招、节日趣谈等多个方面,这些信息都需要曹媛精心搜集、认真遴选。曹媛还在报纸上开设了“有问必答”专栏,回答村民们关心的问题。为此,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采访农民,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然后请教相关专业人士予以答复。
“俺们虽说住在农村,但消息一点也不闭塞。这不,全国猪肉最新行情,“村报”上都讲得清清楚楚。”养猪大户曹国兴说。
有一次,村民曹国青火急火燎地找到曹媛,“媛媛,我家的杨树叶子全让虫子咬花了,还有救吗?”曹媛安慰他说,“别着急,我帮你解决!”她从宿舍取来相机,来到曹国青家的林地,拍下数十张虫害的照片,并捡拾了一些叶片,随即赶到县林业局求助,林业专家把叶片放在显微镜下瞅了半天,最终认定是白蛾作祟。曹媛把技术人员提供的防治办法记下来,立即返回村里,加班加点赶出了一期“村报增刊”,动员全体村民一起治虫。避免了虫害的进一步蔓延,减少了群众的经济损失。
“现在,每次见到我张贴报纸,就会有村民上前索要,拿回家仔细阅读。大家都开玩笑叫我‘村报总编’!”曹媛欣慰地笑了。
大喇叭,每天中午准时播报
“村报”每半月一期,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突发问题,往往暴露出“不够及时”的缺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曹媛想到了村里的“大喇叭”。
她发现,村里虽然有广播器材,但却很少使用。在村领导的支持下,她建起了“信息之声村官广播站”。从撰稿到播音,曹媛一个人担纲。
由于村民们白天大多下地干活,于是她把每天广播的时间安排在中午,让村民们一边吃饭,一边听广播。新近发生的农业新闻,推出的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和致富新信息,都及时播放给村民们听。
为了提高广播质量,曹媛每天晚上都要向在县农业局工作的母亲讨教农业生产技术。从小麦灌浆要点,到棉桃后期管理注意事项等,内容越来越丰富。“前些日子,俺刚在玉米上发现二点委夜蛾,第二天媛媛就在广播里教俺们如何防治,真及时啊!”村民张大爷说。
“明天上午8点半,村部有县农业局的专家来讲课,现场解答技术难题,大家一定要来听听!”张粗腿村的“大喇叭”响了起来。去年8月份,受连续降雨影响,村里的棉花烂桃现象很严重,村民们忧心忡忡,曹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想到了向县农业局专家求助。然而,张粗腿村是一个人口不足400人的小村,此前,县里的专家从没到村里办过专场农技讲座。曹媛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农业局的领导。8月27日,张粗腿村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村头课堂”。村民们争相提问,场面热闹得跟过年一样。300多亩棉花获救了,为农民减少经济损失10多万元。售棉时节,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都说“多亏了小曹站长”,听到这话,曹媛的心里乐开了花。
图书馆,开启一扇知识之窗
成功创办村报和村广播站,让张粗腿村人对曹媛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很是信服。不过,曹媛并不满足。她发现,村民对于知识的期盼可以用“渴求”两个字来形容。但张粗腿村是个小村,达不到设立“农家书屋”的基本要求。
怎么办呢?曹媛迈开双腿,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特殊关照”。她已记不清到县里的教育、文化、农业、司法局跑了多少趟。功夫不负有心人,利用“化缘”来的近千册赠阅图书以及一部分扶持资金,她为村里办起了第一家“小图书馆”,又为村民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图书馆”建起来了,怎样才能让村民们踊跃借书学知识呢?曹媛决定搞一次“春节送福”活动。去年春节前夕,在县文联的支持下,“文化送祝福”活动如期在张粗腿村图书馆举行,免费为村民发放《家庭百科报》、《幸福是什么》等书籍杂志千余本。很多村民拿到杂志,就忙不迭地读起来,上学的孩子大声诵读《弟子规》,年轻的父母们愉快地交流着书中介绍的科学育子方法,“俺们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缺的是文化,是知识,小曹馆长策划的这个活动,俺们打心坎里高兴。”老党员田秀英说。
曹媛的付出,使她获得了“沧州市优秀大学生村官”的荣誉称号。曹媛告诉记者,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一条致富信息往往就能给农民带来一个增收的机遇。她要通过“富脑袋”的做法帮助村民“富口袋”,逐步改变任职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