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她叫薛松,2010年9月被组织上选派到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三桥村任副书记。一个文弱的女娃,到村四个月,就组建起了全国第一支大学生村官水上救助队。乡亲们由衷地翘起大拇指:“这些村官了不起,半年多时间救起了50多人!”
那一幕,深深烙在她心里
2010年8月的一天,薛松到窑湾镇政府办事路过骆马湖边,看到岸上围着一群人。她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因船只失事被救起的渔民,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这一幕,深深烙在了她的脑海里。
渔民全部家当都在船上,一旦发生沉船事故,就意味着倾家荡产。“一定要为渔民做点什么!”薛松暗自下定决心,思考该如何为周边渔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薛松想,骆马湖边有不少会游泳的大学生村官,能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一支民间水上救助队。在征得相关领导同意后,薛松与镇上其他3名大学生村官组成了筹备小组,操办成立救助队的各项事宜。
一个月后,一份倡议书发到了骆马湖边的大学生村官、渔民、企业家手中,报名很踊跃。但是,救助队光有队员,没钱购置救助设备不行。薛松找到了当地一条打捞船的船主王昊,王昊答应为救助队提供船只支持,这让薛松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救助范围扩大了,不仅可以救助溺水者,还能够打捞船只。
2010年12月,新沂市大学生村官水上救助队正式成立,首批队员32人,薛松担任队长。队员有大学生村官、农民、公务员、商人、教师等,平均年龄37岁。
入队时,每个队员都郑重地签了一份协议:队员提供救助行为时有船的出船,有车的出车,完全是义务;队员的通讯费及交通费自理;队员不得以各种理由向被救助方索要费用……
薛松还为大家印制了一张胸卡,卡片上除了救助电话外,还醒目印着救助队的标志:十几颗红心围着一颗心。意思是用一群人的热诚去救助溺水者的生命。
水上救助,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2011年4月12日,救助队首次出征。出征的地点,却超出了原先救助队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不在骆马湖,而是大运河。
当天早上9点,薛松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大运河窑湾段庄场港口发生一起两船相撞事件。薛松立刻撂下手上的活,迅速安排1班班长、大学生村官陈浩,2班班长、大学生村官杨阳,3班班长、大学生村官闫飞飞,组织29名队员赶往现场。
半小时后,救援船只和救助队员陆续赶到现场。四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可他们都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仔细将可疑水域摸查一遍,没有发现溺水者的踪影。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队员们还在耐心地搜寻。中午12点,有1名落水渔民顺利获救;下午2点,另一名溺水者的遗体被打捞出水。此时,队员们已经冻得浑身青紫,说不出话来。
除了下水搜救外,救助队员们还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搬运打捞物品,护送溺水者就医……整个救助过程有条不紊,现场群众为队员们的善举啧啧称赞。
但是,看着打捞出的遗体,队员们的心理都很不是滋味。从这次救助行动,队员们体会到,水上救助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1人获救、1人死亡。首次救助任务结束后,全队开会总结,议题是怎么进一步提高救助效率,尽最大可能避免人员死亡事件。”会后,薛松与窑湾镇武装部长联系,将救助队纳入民兵训练范畴,定期组织队员们进行水上救助训练,苦练水上功夫和救助技能。同时,组织队员分组24小时值班,加强水边巡逻和天气情况的收听和预报,尽可能避免水上事故发生。
一本记录,传递了无数感动
搜救行动中,险情时刻存在。救助队员们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在感动着他人。
还是在今年4月,有一天,薛松再次接到群众来电:“一条宿迁籍舱机船,在途经邳州与新沂交界附近的运河中沉没,船上3人生命垂危!”险情就是命令,薛松立马召集队员们赶到现场。队员们看到,船主刘某极力拽住年迈的母亲向岸边游,不会游泳的妻子已没入水中。队员们顾不上脱去外衣,就纷纷跳下水……一家三口全部获救。
刘老板上岸后,激动地握着一名队员的手说:他当时眼睁睁看着妻子被卷入水底,心里都绝望了,是救助队给了他们全家第二次生命。当时,队员们的眼眶顿时一热。
7月27日,京杭大运河二湾段,两名初二男生在骆马湖边洗澡不慎掉入水中。11名队员身穿救生衣,在4米多深的水中搜索,腿脚被河水泡得又红又肿,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放弃。队员们的大义之举,感动了不少围观的群众,纷纷加入到救助队伍中来,两名溺水男生很快获救。2个小时,医院方面传来消息:经过全力施救,两人转危为安。
记者翻开薛松的“救助队记录本”,看到了这样一些记录:
7月30日,船只:徐货9030号单机船。地点:彩虹桥下游200米处。救起2名男子。无人员伤亡。
7月31日,船只:苏运处托66号。地点:中运河。事故原因:夜间行船触碰岸边发生事故。救起1名男子,1名女子。
8月4日,船只:坯运66号。地点:中运河张楼水域。事故原因:超载及阴雨天气。救起2名男子,1名女子。
8月12日,船只:大棒船。地点:骆马湖三角点,水深18米。事故原因:人员操作失误。救起4名男子,1名女子。
……
截至2011年9月1日,大学生村官水上救助队共出现场13次,成功救起50人。面对群众的赞扬,薛松很平静地说,“在完成村官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下一步,水上救助队打算与新沂市公安110平台建立业务联系。“这样,110接警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的队员,闻警而动,可以大大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成功率。”薛松还当场向记者发出了“爱心邀请令”:诚邀更多大学生村官、各界爱心人士,加入我们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