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左三)在指导村民种植半夏。
“平凡的岗位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历练。”这是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舍虎村村委会主任周靖的深切感悟。
2008年,毕业于安顺学院的周靖来到舍虎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面对一个海拔2400多米,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均纯收入仅有1409元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周靖用智慧和汗水趟出了一条富民强村之路。
吃住在村,半年没有回过家
“一个嘴上没毛的小子,能有多大能耐啊”。周靖没想到自己进村的第一天,就有村民这样说。
面对村民们的不信任和怀疑的眼光,他没有退缩,吃住在村,整天和村民们在一起生产生活,半年未回过一次家,最终赢得了村“两委”和村民们的认可,都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取得大家的信任后,怎样才能让村民们富起来?周靖在思索。通过走访,他发现,舍虎村有20多年的半夏种植史,部分村民有种植经验,但由于规模小,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效益不高,村民种植热情低。
他上网搜索,将半夏的种植条件与舍虎村的地理环境进行反复对比,发现舍虎村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半夏,村民们是“守着金山讨饭吃”,周靖不由得感慨,心里萌发了一个想法,要做好半夏这篇文章,带领大家大力发展半夏种植。
种植半夏,从门外汉成行家里手
周靖在全村进行了多次调研,形成了规模种殖半夏的报告,递交给村“两委”,没想到,报告一摆就是一个月,原因在于村民们对种半夏的前景吃不准。
于是,周靖主动寻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经常是五更起,半夜回。付出终于带来收获,县中药办、科技办同意提供技术支持,农牧局同意提供半夏良种。但当村“两委”做出发展半夏规模种殖的决定时,大部分村民还是没什么积极性。他们说,“别信小周,舍虎村20多年来还没有人因种半夏而致富!”
一位好心的老伯告诉他实情,村民们觉得周靖纸上谈兵不靠谱,种植半夏如果没效益,亏的还是他们。为此周靖决定自己种植,做给大家看。随后,就租种1亩多坡地开始种植半夏。
为搞好半夏种植,周靖给自己打气,不懂就学。他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在地里学,晚上向书本学,还向专家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周靖就掌握了半夏种植选地、选种、标准化培植、田间地头管理等系列知识。在周靖的示范下,原先已种植半夏的村民们加大了种植规模,没种过的也陆续加入。
在了解到一部分村民因无钱购买半夏种子而没有播种时,周靖及时协调了30万元贴息贷款,帮村民购买种子,发展连片种植,连片种植的面积达230余亩。
学会吆喝,引来各路“财神”
规模上来后,半夏的销售渠道就得考虑。得知早先销售半夏时村民有相互压价的情况后,周靖就思考如何规范销售问题,并打响舍虎半夏品牌。
在村民们支持下,周靖提出由村委会牵头搞一个半夏专业合作社,对不懂种植技术的村民们进行培训,同时帮助社员销售半夏成品和半夏种球,这样,可以抱团闯市场,提高种植效益。
同时,周靖专门在网上做舍虎半夏品牌的宣传,收获很显著。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赫章县中药办等单位纷纷到舍虎村建半夏种植试验和示范基地,争相聘请周靖担任负责人。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有20家单位、16个经销商到舍虎村进行了考察。
规模化种植,合作社管理,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截至目前,有10户种植半夏的村民收入达到十万元以上。仅2010年靠种植半夏买上了摩托车的村民有20余户,新买了拖拉机的村民有4户,新修两层楼房的村民有6户,2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目前,舍虎村半夏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试验、示范基地面积已由初期的300多亩扩大到700多亩。2010年,社员销售半夏成品22吨,创造价值160万;销售半夏种球30吨,创造价值152万元,户均增收898元。
2010年底,舍虎村举行换届选举,周靖当选村委会主任。选举结束的当天,周靖来到当初种植半夏的示范地里,回想起带领村民们种植半夏的酸甜苦辣。周靖说,村民最淳朴,只要你真心实意为他们,他们会把心掏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