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育苗阶段,这棚里的温度有30度。”新春佳节,陈艳辉把记者带进一顶占地约两亩的大棚里,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走出大棚,展现在眼前的则是一片拱形的绿色竹竿,这是陈艳辉刚刚做好的大棚架,尚未盖上塑料薄膜。过不多久,这里将被栽上西瓜,面积有200余亩。
“这种瓜能结三茬。第一茬比普通瓜早1个月,每公斤5元。第二茬的时候,正赶上普通瓜上市,有竞争,但每公斤也能卖3元。即使第三茬,价格每公斤也没有低于2元的。去年净赚50多万元。”陈艳辉欣喜地告诉记者,然而这笑容中却沉淀着诸多坎坷和辛酸。
面对挫折,
妻子心疼地说咱不干了
2008年10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陈艳辉,怀揣服务农村的理想,被选聘到河南省夏邑县孔庄乡小娄子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刚上任时,为找准工作的突破口,选好服务群众的切入点,他逐户调查走访,倾听村民呼声,了解群众所需,民情日记足足记了一大本。最终发现群众有创业致富的想法,却又害怕失败,存在观望心理。他决定先做给群众看,再带着群众干。经过调研,他发现大棚种植比较切合当地实际,并且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弥补专业上的不足,他虚心请教,并自费到上海、山东寿光等地学习。通过近半年的摸索与学习,他基本掌握了反季节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
2009年,陈艳辉筹措10万元,在离县城较近的太平镇太平西村,返租农民土地70亩种植辣椒。到了10月份,辣椒即将上市,一场突然其来的大雪浇灭了他的希望,100顶辣椒棚有30顶被雪压塌。他和父亲急忙除雪,力图挽回损失。谁知,到了12月份,本指望剩余的辣椒能在春节前卖个好价钱。又一场大雪再次压坏了40顶大棚,残酷的现实基本粉碎了他的辣椒种植梦。
“咱不干了!”妻子再也不忍心自己深爱的丈夫承受这般折磨。
二度创业,
从跌倒的地方站了起来
“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毕竟是天灾,否则的话,还是会赚到钱的。”面对妻子、家人以及亲朋的规劝,陈艳辉这样解释道。由于姑父的推荐和自己的实地调研,2010年开春,陈艳辉决定种植上海南汇8424西瓜。因为这种西瓜有三个优点:首先上市早,比普通西瓜早熟一个多月。其次生产周期短,普通西瓜都是一茬,8424西瓜能结三茬,而且产量是普通西瓜的三倍。还有就是皮薄、水分足、香甜。然而,资金从哪里来?一咬牙,他把自己位于县城的一处房产抵押给银行,贷款15万元,又在妻子的努力下拼凑了10余万元,踏上了第二次创业之路。
为了确保西瓜丰收,他聘请山东寿光的师傅担当技术员,进行跟踪指导。从下种到西瓜成熟的几个月内,陈艳辉天天蹲在地里细心照料,精心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份,终于迎来了西瓜的大丰收,一上市就倍受客商的青睐,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畅销周边县市,当年就创下50多万元利润。看着一车车的西瓜被运走,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随后,陈艳辉敏锐地感到,由于2009年大棚辣椒的雪灾,2010年的大棚辣椒种植面积定会大大缩减,按照市场供求关系,2010年的辣椒价格将会大幅提高。为此,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共返租农民土地200亩,进行大棚辣椒种植。为了牢固掌握大棚辣椒种植技术,他先后多次到山东寿光学习考察。通过不懈努力,2010年他的大棚辣椒两个生产季节都喜获丰收,再创利润10多万元。
白天劳作,
晚上义务为村民传授技术
周边群众看陈艳辉种植大棚西瓜取得了成功,纷纷向他请教种植技术。他不顾自己的劳累,白天领着雇来的民工在田里劳作;晚上,为前来请教的村民群众讲解8424西瓜的种植优势、特点、习性、管理方法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在他的带动和引导下,周边村民共种植大棚西瓜200余棚,逐步形成了8424西瓜种植基地。目前,陈艳辉正着手建立西瓜种植合作社,注册无公害西瓜商标,将小娄子村的西瓜种植产业做大做强。
陈艳辉的付出,得到了小娄子村村民的认可。村民们愿意到他的大棚里打工。“不管工资高低,我高兴来,俺们对脾气。”一位在大棚里干活的村民不无腼腆地对记者说。
2010年,陈艳辉被评为夏邑县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星”,2011年5月11日,夏邑县委组织部号召全县大学生村官向陈艳辉学习。当记者向他询问成功经验时,他淡淡一笑,“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本。只有父老乡亲都富裕了,我才算完成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