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身边星光> 正文
女村官曹慧玲:独辟蹊径趟出富民路
2012-02-03 12:00:00

  在陕西佳县有位女大学生村官,她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带领村民养殖獭兔走向致富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担当,她就是磨川村村主任助理、人称“兔倌”的曹慧玲。

  几经挫折求索不止

  曹慧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希望大学毕业后能用学到的知识,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什么。2009年,曹慧玲大学毕业,第二年她如愿被选聘到自己的出生地——佳县磨川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上学离开家乡的几年间,600多人口的村子还是山依旧,水依旧,人依旧。村里种植的传统杂粮因价格低迷,卖不出好价钱;枣树种植因技术不过关,效益有限。

  曹慧玲认为既然选择了当村官,就要把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带到农村来,带领农民一起走上致富路。她四处考察调研,尝试过搞大棚蔬菜种植,也试过养猪、养鸡、养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细心的她发现,乡亲们已不甘于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人心向富,穷则思变。曹慧玲感到很欣喜,也增添了不少信心。

  制定规划稳扎稳打

  2010年10月,曹慧玲参加农高会期间,接触到了几位农业专家,了解到特种养殖的发展前景,令她茅塞顿开:养殖不能再走寻常路了。陕北饲草资源、人力资源丰富,适合搞獭兔养殖,而且饲养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一只母兔年均产仔45只左右,生产潜力大,前景看好。

  曹慧玲兴致勃勃地制定出三年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年初步建成养殖场,逐步完善配套设施;第二年出栏商品兔15000只,发展养殖户120余户,实现年产值120万,形成规模效益;第三年拓展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兔肉初级加工。

  规划容易建设难。摆在她面前的第一难题就是土地问题。磨川村位于小河畔,村里多为山地,少有的平整土地都在河滩上,且按户分割成若干小块。为了能整片流转土地,她就挨家挨户去做说服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6户村民同意和她一起承包,搞獭兔养殖。接着是资金难题,经过多方筹措,筹到了15万元启动资金。接下来曹慧玲又马不停蹄地修建养殖场,奔赴外地购买了48只种兔,开始了她的獭兔养殖之路。

  一个月后,186只小生命降生了,看着兔宝宝一天天长大,曹慧玲喜在心头。又过了4个月,第一批商品兔出栏,很快销售一空,合作社淘到了2万元的“第一桶金”。

  做出样子示范引领

  如今,合作社经过自繁自养,已经发展到能繁母兔120只、存栏商品兔400余只的规模,基本实现了曹慧玲当初规划的第一步发展战略。看到养兔真能挣钱,周边村民对她刮目相看,纷纷到养殖场参观学习,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一起养殖獭兔。  

  曹慧玲说:“虽然我的创业之路刚刚开始,但已唤醒了乡亲们的创新求变意识,我感到非常欣慰!创业之路虽然很艰难,但为梦想奋斗的过程是快乐充实的!”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刘喜林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