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名叫刘彦波,是河南省原阳县蒋庄乡的大学生村官,现任蒋庄乡胡庄村村委委员。虽然“老”字与他的年龄不符,但由于他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实在,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刘”。
低调的“老刘”
刚分配时,“老刘”被分到离县城很近的一个乡村,条件优越,离家又近,而“老刘”偏偏向组织部门申请到贫困的乡村去锻炼,于是后来他就被调到了蒋庄乡胡庄村。
“老刘”家虽然经济条件不错,但他平时穿着朴素,这正与村民保持了一致。胡庄村位于蒋庄乡北部,全村400多口人,人均耕地不足1.5亩,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老刘”当时入村时,上身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秋衣,下身穿着一件破牛仔裤,脚上穿着一双破拖鞋,乍一看比村民还要土。当乡组织干事向村两委成员介绍时,村两委成员才意识到这就是新来的大学生村官。
尽管村里环境条件很差,但“老刘”却是踌躇满志,他知道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越是存在着发展潜力,越是有锻炼自己的机会。第一顿工作餐,村长邀请他到村口饭店吃,他婉言谢绝了,村长没办法只好留他在家吃个家常便饭。从那以后,他买了一套灶具,开始“吃自己的饭,干村里的活。”
大方的“老刘”
每年的秸秆禁烧工作,“老刘”都主动向村两委提出负责堤北偏远路段。在一次禁烧巡逻中,他得知一位村民因离家远、无水喝而热得中暑,他想到了冰糕可以降温,如果把冰糕送到地头,那该多好呀。
回到住处,“老刘”就向村里的商店老板胡兆顶打听冰糕的进货渠道,胡兆顶劝他说:“你一个大学生村官,卖什么冰糕,丢不丢人?”“老刘”不为所动,第二天便带着冰糕箱下地。刚开始他不好意思吆喝,见哪忙就去哪里帮助群众收麦。村民休息时,有人问他箱里装的什么东西,他才告诉村民是冰糕。消息一传出,全村人都围了过来。“每人一根,给钱不给钱都让吃!”“老刘”一吆喝,冰糕一箱又一箱地送了出去。后来他核算了一下,共送出一千多块冰糕,虽然没赚一分钱,却赚得了好人缘。
能干的“老刘”
村里的道路是全村人都头疼的事,村上仅有的一条柏油路是1993年前后铺的,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临路宅基地高出路面,雨后的道路更加泥泞。每次大雨过后,他都会把柏油路上的淤泥进行彻底清理。村里有人对他说:“你管它干啥?”他总是说:“闲着也是闲着,就当锻炼身体。”
在冬季河道清淤中,为了节省用工开支,他和村干部一起参加劳动,他不怕脏不怕累,每天都是一身泥土。胡庄村村民看在眼里,都赞不绝口,说他对村民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干村里的活比干自家的活还卖力。
爱管事的“老刘”
“农民最实在,只要你真心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才能干群一心把工作干好。”每当完成村务工作,他就喜欢到村里的老年人那里坐坐,一来可以了解村情,二来也可以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询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村民胡氏兄弟俩,由于当初分家时财产分配有积怨,都不愿照管年近90岁的老母亲,导致老人孤苦伶仃。他了解此事后,一边找胡氏兄弟二人协调,一边安慰老人,帮老人做饭、提水、买药等。时间久了,老人干脆喊他儿子,他答应得很响亮。他所帮扶的冯齐正、胡克哲等几位孤寡老人慢慢地也都把他当成自家儿子。
胡庄村比较落后,学生的娱乐设施基本没有,为了能让孩子们下课后有地方玩耍,他在学校门口修建了乒乓球台,还买来球拍给孩子使用。有了乒乓球台,孩子们一个个乖了很多,跳墙、砸玻璃、欺负小同学等现象没有了。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有时他也会上台较量几局。孩子们学习上有问题他也会耐心讲解。如今孩子们一见到他,老远就跟他打招呼,村里群众都说他是“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