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岁的旦增顿珠是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磁石乡刀青村书记助理。担任村官4年多来,旦增顿珠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找准定位,实现了从大学生向村官的完美转变。
2008年,旦增顿珠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来到磁石乡刀青村当起了村官。到村不久,他发现基层艰苦的工作条件、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与当初的心理预期存在着巨大差距,而对村情不熟悉也使他一度无法参与村两委决策。他开始质疑当初的选择。
走还是留?走吧,不甘心;留吧,不舒心。
刀青村党支部书记布琼得知旦增顿珠的情况后,对他说:“藏族有句谚语叫‘水往下流、人往上走’,究竟该如何选择,希望你明天给我答复,因为我需要一个能够协助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助理,而不是一摊烂泥。”
布琼书记走后,旦增顿珠想了很多,最终下定决心在刀青村干出一番事业。他觉得目前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村情,取得群众信任。在布琼书记的带领下,旦增顿珠用半年时间走遍了刀青村的家家户户,详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经过调查研究,旦增顿珠提出推广种植业的计划,但遭到不少村民反对,村民认为种植土豆、萝卜还不如增加羊群数量。对此,旦增顿珠并没有气馁,他专程到县城,利用网络下载了大量关于种植业方面的资料,挨家挨户向群众解说种植业的优势,经过努力,村民最终接受了种植土豆、萝卜的建议。
2008年5月份,旦增顿珠带领一组群众,划定两亩半地,购买土豆种苗,从县里聘请了一位技术员,在田间地头教群众种植土豆。土豆收获季节,村民人均增收700元。
在当地牧区,商品以物换物的现象较为普遍,揉过的皮子可作为商品进行流通。2008年冬,旦增顿珠组织技术人员向全村群众传授较为先进的揉皮技术,开设了揉皮加工厂。在项目起步阶段,为了激发初学者的积极性,每揉1张皮子补贴1元钱。揉皮加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在,进厂务工的村民每年可增收6000元。
旦增顿珠有一次到县里办事,听一个干部说想买鲜面条,但是却没有卖家。他回去后,做了认真分析,认为在县城开设压面房很有“赚头”,就带领群众集资2万元兴建了刀青村压面房,向全县中小学校、机关及部分饭店供应鲜面条,营业3个月,实现收入近1万余元。
几年来,旦增顿珠把心思和智慧都用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实际工作中,如今,刀青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措勤县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