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书屋的“农家书屋”,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却更吸引人的眼球,牵动着人想要遍览群书的那根神经,而不由自主地向书柜走去。您一定想不到,这六组高于一般书柜的大书架就建在太原市晋源区新村综合大厅一隅。书柜前是一张宽大的阅览桌和数把椅子,桌面上铺了一块绿色绒毯,看上去很温馨,也很舒适。
书屋管理员王建花在村里负责计生工作,自身也是爱好广泛,多才多艺。2009年书屋建成,她开始兼职担任书屋管理员。她说,过去新村也有一个小图书室,但里面仅是象征性地放着一些没用且过时的旧书籍,村里有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中老年人,早就渴望能就近有一个看书借书的地方了。
2009年,得知政府要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村长原治国当即表示:“给村民们建书屋是件提高村民素质、利于下一代成长的大好事,要积极配合。”于是,村委会研究做出一个智慧的决定,就将书屋建在宽敞的综合大厅,因为这里常常搞活动,更容易引起村民们读书的兴趣。地址选定后,村委会又欣然订做购置了这批高大结实的书柜。经过检查验收,小店区文体局很快便将1500册崭新的图书配发下来,后因书柜容量大,1500册图书只装了不足一半。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区文体局工作人员多方努力,又为他们争取到1000余册图书,村民们非常高兴。为了让大家真正拥有一个像样的书屋,村委会又专门到新华书店淘回了500余册书充实了进去,各类图书将书柜装得满满当当。
56岁的王彩萍是书屋里的常客。书屋建成后,她第一时间回家告诉在村卫生所当大夫的老伴宋焕清,于是老宋赶到书屋,认真地把书柜里的书籍过了一遍,然后带回家一摞专业书籍。此后,老宋一有空就到书屋找书看,书籍给他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老两口有三个孩子,均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而他们生活中最享受的便是每晚的读书时光。因为读书多,在与人聊天中,王彩萍总是比旁人知识面广且丰富,有人奇怪地问她:“你怎么啥都知道啊?”“书里面学来的呀!”王彩萍爽朗地说,“正是不断地阅读,带给我源源不断的知识,是这些知识引领我和家庭不断进步,并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
大学生村官王东从小就喜欢看书,他本人毕业于医科大,却最喜欢读历史、时政类书籍,然而,妻子怀孕后,他的借书重心发生了改变,全是孕妇保健、胎教等方面的书籍。他说,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阅读,其实大多是因为那样更方便而已,大家还是喜欢纸质书籍。自从新村建起“农家书屋”后,他手中始终保持有一本书在阅读。他说,没有书香陪伴,生活索然无味。
说话间,年近六旬的村民原有亮带着小孙子进来了。他的开场白是:“人都得有个爱好,我的爱好就是看书、打球。”原有亮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中国近代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菜花》、《山菊花》以及四大名著都是看过好多遍的。老人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许多年轻人了解四大名著是从影视剧开始的,而他们那个时候就是看原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品有着太大的差别,看书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享受,并能提高人的修养,好多影视剧看过就过去了,对人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原有亮说,家中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读书,那个时候读的书大多是借的,所以,他们从小也养成了爱惜图书的习惯。老人说,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书成了禁书,可是,越是不让读反而越是想读。自己就是那个时候,想方设法读了一些真正的好书,也是这些好书培养了他的读书兴趣。自从村里有了“农家书屋”以后,老人家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不但把四大名著重新读了一遍,更重要的是,他会选择读一些新书,为的是跟上时代,教育小孙子时“用得上”。
如今,三四年过去了,新村“农家书屋”的书籍保管完善。书屋管理员王建花告诉记者,为了使书屋的图书更长久地惠及群众,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此前,借书人需押同等价位的现金,再把书借走,还书时退还押金。但是,这样手续较为复杂。如今,他们刚刚制做了一批借书证,村民只需一次性交一百元押金,便可以随时借书回去,终身重复使用借书证。这个办法很受村民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