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视农村改厕中发现的问题
2019-12-04 09:59: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柯利刚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厕所革命”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次“行动”,对待这个问题,要有历史与现实的耐心。哪些地区先改、哪些地区后改、哪些地区可以缓改、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根植历史、尊重现实,决不能搞行政命令、搞一刀切、搞大包大揽。

  据媒体近日报道,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甚至一些地方强拆旱厕,致使农民群众无厕可用。

  农村改厕之所以改出了这么多问题,原因之一是厕所虽小,但厕所改造这件事却不小,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重视程度不够、推进方式简单,跟改厕相关的诸多环节都容易出问题。首先,模式选择环节容易出问题。选择改厕模式没有因地制宜,比如一些地方严重缺水或达不到24小时供水,一些地方冬天冰冻期长,在这些地方改用水冲式厕所,容易产生用水或冰冻问题。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冲水要花钱,抽粪要花钱,维护要花钱,在这些地区改厕,容易产生费用问题,在选择改厕模式时也没有考虑到,如此又怎能不出问题?

  其次,施工环节容易出问题。在改厕过程中一些地方不按照规范标准生产和施工,造成产品和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本轮检查中,有的地方生产的水冲压力器压力太小,水冲成摆设,便池易堵,得靠棍子捅;有的地方把安装交给农户或不专业的施工队,造成化粪池3个粪格之间的隔板变形,出现粪格串水现象,甚至有的地方下一场大雨,村里竟有四五十户化粪桶漂了起来。

  最后,管护环节容易出问题。农村改厕,向来有“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的说法,但现实当中,一些地方没有把改厕和污水治理统筹起来,没有考虑到改厕完成后化粪池的清掏问题和粪污去向问题,“一建了之”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地方粪污随意倾倒形成新的污染,农户故意把化粪池凿个洞,任粪污自行渗漏污染地下水;有的地方修建了公厕无人管理,脏了无人打扫,坏了无人维修,导致建好后短时期就无法使用。

  农村改厕改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除了改厕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之外,一些地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地方好大喜功,层层增加改厕数量,在资金、精力、时间等有限的情况下,如此作为,只有是满足了数量、亏欠了质量。一些地方一味求快,省里一个时间表,区里一个时间表,村里还有一个时间表,而且一个比一个快,任务重、时间紧,执行任务时难免简单粗暴,甚至在新厕还没建好的情况下,就把旧厕先拆了。一些地方不顾民意,不管村庄的具体情况,也不顾农户的个体意愿,改不改厕、改厕改成什么样,全部是上面说了算,不收集基层声音,不采纳基层意见,结果往往是情绪越高,问题越多。

  事实上,地方改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是有所预防的。此次大检查,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强行拆厕问题。此种行为,是被明文禁止的。2019年7月15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提高农村改厕工作质量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同意,不得推进整村改厕;未经农户同意,不得强行推进农户改厕。”乃至在更早的2018年,中央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文指出“不能大包大揽,不替农民做主,不搞强迫命令”。

  连着两年出台两个专项文件,而且每次都是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对于“厕所革命”不可谓不重视,相关说明不可谓不清楚。笔者相信,地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知道这两个文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为什么左预防、右预防,到了具体实施环节,依然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一些地方的施政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便是“对上不对下、维官不维民”。在一些人看来,只要地方长官说了要做,那这个事情,不管对错,就一定要做,哪怕老百姓千说理、万求情不让做,也没有丝毫用处。此次大检查,多个地方出现这种情况:旧厕被强拆,新厕没建好。之所以要强拆,是因为长官说要拆旧;之所以没建好,是因为老百姓的意见和生活,不是那么重要。甚至有官员认为在新厕没建好的情况下,农民可以克服困难,用桶解决如厕问题。

  除了施政理念之外,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改厕问题,还跟行政治理机制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地方的行政治理机制,属于压力传导型机制。上面但凡给一点压力,下面就会层层加压,以致于政策传导到最末端的时候,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向、变形问题。本轮大检查中的两个现象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省里确定了改厕数量之后,市里、县(区)里会层层加大改厕数量;省里规定了最后期限之后,区里、村里会层层压缩最后期限。如此,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紧,出问题的概率,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小厕所,大民生。虽然在本轮大检查中,一些地方检查出了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否定农村“厕所革命”本身。总的看,2018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各地农业农村系统在缺规范、少标准、队伍新的困难面前,在历史欠账较多的状况下迎难而上,农村“厕所革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目前个别地方存在的这些问题,正说明“厕所革命”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次“行动”,对待这个问题,要有历史与现实的耐心。哪些地区先改、哪些地区后改、哪些地区可以缓改、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根植历史、尊重现实,决不能搞行政命令、搞一刀切、搞大包大揽。相信随着治理现代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能在“厕所革命”乃至其他项目上,少走弯路、少翻烧饼,真正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确保把好事办好、让亿万农民群众满意。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