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乡村治理的“尾菜之困”
2019-09-06 10:5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朱博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尾菜”,俗称“烂菜叶子”,随着近年蔬菜产业的发展,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尾菜数量急剧攀升,随意丢弃导致堵塞道路、滋生污水。“尾菜”既是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见证者”,也是社会快速发展中产生的“新矛盾”,若不能及时处理,则会形成“尾菜之困”,轻则影响城乡容貌,重则造成环境污染。(《半月谈》8月30日)

  “尾菜之困”告诉我们,对发展中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化解,则易成“尾大不掉”之势。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城进乡退”的总体形势下,乡村为城市发展输送了大量劳动力,提供大量基础产品,但同时也造成了乡村“人走、钱缺、地荒、组织散”的客观现状,乡村治理体系正在面临“尾菜之困”。

  有的是“组织软”,村级组织成了乡镇的“派出机构”“应声虫”,一边是忙着“表来表往”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抽身,一边是没了“收公粮”就不知村里该怎么干,农村基层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的也“耍把式”,看着热闹,实际“没搞”。有的是“经济弱”,不少是无集体收入、无集体企业、无机动地的“三无村”,发展村级社会事业“无米下炊”,只能寄希望于“党员带头、群众集资、上级拨款、富商捐助”,离开一项就无所适从。

  “组织软”,让村民自治成了“无根之木”;“经济弱”,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而造成乡村“人心涣散”、凝聚力差,服务群众的职能虚化,搞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建设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基础性工作,它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农村社会稳定,也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新时代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大格局下,乡村治理中“组织软”“经济弱”“人心涣散”的“尾菜之困”亟待解决、必须解决。

  破解乡村治理的“尾菜之困”,第一要务是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基层组织强了、党员队伍强了,才能让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要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狠抓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持续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以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不能留下“死角”“盲区”。

  破解乡村治理的“尾菜之困”,要解决“没钱办事”的困境。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村集体经济实力与村干部治理能力相辅相成。农村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别是随着“逆城市化”的逐渐兴起,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景广阔。 一方面要盘活现有房产、土地等存量资产,通过合作社等方式联合开发。另一方面要为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乡村创业者和看好乡村发展的资本力量提供场地,引“智”进村、引资下乡,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破解乡村治理的“尾菜之困”,要提高村干部法治与德治能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办事”和“以德服人”相结合,是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村干部既要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也要做到涵养道德、修养品德。既要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引导群众用法治方式主张权利、解决纷争;也要强化德治的引领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乡贤、村规民约等,德润人心、移风易俗、教化群众。

  破解乡村治理的“尾菜之困”,关键要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归根到底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主体。要通过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从而激发农村创造与发展活力,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