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好事儿更要讲规范
2019-08-08 14:45:00  作者:郭少雅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扶贫车间是精准扶贫的产物,这种扶贫方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贫困群众中的弱劳动力人口提供了工作机会,更是帮助贫困群众找回了依靠自身劳动摆脱贫困的自信。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某些地区的扶贫车间在发挥扶贫功能的同时,也存在着对项目把关不严,对村庄环境或务工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虽然这种情况极为个别,但仍值得警惕。

  在对某家纺织扶贫企业调研采访时,笔者注意到机器产生巨大的轰鸣声完全盖住了车间内务工人员的说话声,工作时必要的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同时,即使按规定佩戴了口罩,还是会在鼻腔内残留相当数量的棉絮等异物。还有一些加工电子元件的扶贫车间,贫困群众在操作中直接用皮肤接触各类电子元件和胶类物质,问及这些物质是否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时,当地的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大多还沉浸在“每个月可以在家门口赚到几千元”的喜悦中,还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村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脱贫成效立竿见影,是扶贫车间作为一种扶贫手段的特殊优势。但“短平快”的特征,也使得贫困地区在选取产业容易陷入重速度、重效益、轻质量的误区。一方面,扶贫干部急于帮助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贫困群众大多缺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在扶贫车间的选择上就有可能“踩雷”。

  莫让“扶贫车间”好心办了坏事,就需要注意这几个“雷区”。

  有污染、有危害,去污能力和排放标准不达标的项目坚决不要。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受到污染,修复成本远高于项目落地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有可能对工作人员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要严格配套达标的防护措施,如果实际条件难以实现,坚决不上马,绝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让贫困群众承担“富了口袋伤了身体”的风险;对已经在大多数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坚决不引入。扶贫车间的引入,往往需要村集体提供建设用地,以及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引入落后产能,很可能造成村集体资产的浪费,劳民伤财。

  建在村头巷尾的“扶贫车间”是个好东西,越是好东西,越要规范发展。在产业选择和发展中,守住两条线,扶贫车间的建设和发展大致就不会出错。一条“上线”,是要选择能够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的产业;一条“下线”,就是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后代子孙的长远利益,把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群众的权益、尊严放在绝对不可打折扣的高度,这样建起来的扶贫车间就一定能够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有效助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