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毁约弃耕”的反思
2017-01-03 14:58: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朱文龙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拼搏,人民物质条件日益改善,已基本全面实现小康。人民衣食无忧,资本主义市场活跃,大量的社会主义资本涌向农村,投资农业,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缓解了“三农”问题。

  但是,凡事我们都应该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一直以来,各地农村流转土地实践中也暴露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毁约弃耕”现象。承包户刚和农民签订了年限不等的“流转合同”,短期内土地流转者就单方面解除合同,强行毁约退回耕地,这不仅打击了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还使得土地利用率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规划,种植落入俗套。大部分承包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基本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缺少有效规划,盲目性较强,且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弱,缺乏自主定价权。二是人才短板,种植靠天吃饭。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多数大学生都不愿到农村从事农业工作,觉得工作不够体面,且没有高额的薪水,导致了农业的发展缺乏创新活力。这几年天气恶劣,收成年年减产,加之价格不高,农民收入大幅下滑。三是“增产不增收”现象仍存在。由于这几年受市场条件的制约,经济作物收购价一直远低于国家调控价,加之种子、化肥、农药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四是“跑马圈地”非法套取国家农业补贴。一部分工商资本只是看中国家重视农业,冲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国家补贴而来,土地流转到手,国家补贴拿到手,就可能将土地弃耕撂荒,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部分村干部也成为帮凶,造成了大量国有资金流失。

  土地问题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不是小事,本为促进现代农业而来的土地流转,必须让“毁约弃耕”现象打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创新机制制度,规范土地流转。”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切活动的保障,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在土地流转初期,加大对流转者制度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制度,严格审查承包者的资金、规模、种植项目等内容,减少投资的风险性。二是创建品牌优势,打造生态产业。品牌特色能够筑起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防线,是其他农贩难以超越与效仿的标志,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种植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农产品的价格。三是合理有效规划,充分间种套种。在选择种植物种上要因地制宜,要坚持适地、经济效益、社区效益相兼顾的原则,选择适合当地天气、土壤的作物,在种植前合理规划,充分利用间种套种的优势,提高农作物的多样性。四是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农户风险。要稳定农产品价格,必须采用市场“看不见得手”和国家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要严格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坚决打击投机倒把的商业行为,平衡供求关系,确保国家农产品最低保护价不动摇,降低农户风险,提高种植的积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命脉,农业的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毁约弃耕”现象一定要加以重视。(作者为江苏宝应县安宜镇大学生村官)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