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夜,虫鸣和夜光代替了喧嚣和灯火辉煌。寂静地倚在床头,记忆如涟漪般慢慢泛起。犹记得第一天到村里,看着布满青苔的石阶和空旷的办公楼,我突然害怕起来:自己将要开始一段怎样的生活。
起初的一段时间,我常常一个人在村里的会议室、办公室、厨房和院子之间“流窜”,只为缓解静下来时没人搭话的恐慌,也为等待不知何时,有村民会让自己帮忙写一张申请或是出一纸证明。
就这样过去了两个月,我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就在此时,转折波澜不惊地出现了——那是我在村里收到的第一份礼物:一塑料袋花生。这袋花生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在我看来却价值连城,它让我找到了存在的价值,让我充满了前行的力量。
一天中午,一个白发老人满头大汗、步履蹒跚地找到我:“我儿子在监狱,我想他了,能不能帮我写一封信?”老人一边说还一边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原来,老人不识字,也不知道邮电所在哪,想请我帮他代笔写一封信,寄给他日思夜想在监狱服刑的儿子。我当即答应,按照老人说的一个字一个字认认真真地写下来,写完又给老人念了一遍,老人拿着信心满意足地走了。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快到吃晚饭时,老人手捧一袋花生出现在我眼前:“孩子,我家也没有什么好东西,这点花生你留着吃吧,可香了!”他一边说一边掰开让我尝。瞬间,眼泪溢满了我的眼眶: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独自爬坡、走几个小时山路,就为给我送来一袋自家种的花生,我心酸、心疼、更加震撼。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意义:善良质朴的老乡想要的,不是你能为他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为他们多做些贴心的小事。从那以后,我坚持把前来办事的老乡的事情妥善解决,并主动走家入户和他们攀谈。渐渐地,和村里老乡熟络了,发现老乡们叫我亲切了许多,而我也喜欢上了那带着民族语言的口音,还学了几句有当地特色的拉祜话。此后,我再也没有觉得冷清。
原来我的身边一直是热闹的,只是我未曾发现。
(作者: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学堂村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