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情感牧场> 正文
我把他乡当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
2015-09-25 09:56:00

  编者按  天上有个月亮。这个月亮,古往今来惹得多少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惹得多少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代在发展,可故乡在我们心头总挥之不去。在国人的传统里,中秋赏月渴望的是阖家团圆、释放亲情。然而,许多身处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往往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秋月圆之时,他们会泛起浓浓的乡愁,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不在身边的亲人,祈祷月亮捎去对亲人的美好祝福……

  本期刊登几位大学生村官的中秋美文与诗歌,以飨读者。

 

  心中的明月

  侯瑞兰

  “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转眼又到中秋,我在任职村工作已经七年多了,早已将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刚入村时,因为家离得比较远,就暂住在村边一个废弃的打靶场里,住的地方我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小窑洞”,在那里过了离家在外的第一个中秋节。当时正在修路,我和其他几名村官也下了工地。

  因为是中秋佳节,工地上的人下了工就都回去了,我收拾好东西之后,已经晚上十点多钟,锁上临时小屋的门,踏着月色回住的地方去。

  小路四周是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黑黝黝的看不到边际,玉米秆儿随风发出“嚓嚓”的响声,高压线杆上散落着几个乌黑的小点儿,栖在上面的鸟儿也睡着了吧,安静的小路上只传来蛐蛐的叫声。行走在这静谧的乡村的夜,我的脊背不禁有些发凉,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经过一片桃园,忽然发现草丛里萤萤的光点在缓缓移动,我用双手轻轻捂住,一只萤火虫在手心里一闪一闪的。它缓缓飞起,点点萤光和月光交相辉映。

  不远处,传来阵阵狗吠,眨眼间,一条大黑狗窜到我身边。我借住的地方是一处废弃的打靶场,看门的老大爷养了四五条狗,大黑是与我最亲近的。月光下,一人一狗缓缓地走着,来到大铁门前,大黑用爪子扒开铁门,门里,老大爷正笑咪咪地等着我,嘱我锁好铁门之后,他便回家过节了。

  我锁好铁门,穿过一百多米的荒草,来到“小窑洞”前。我抱着板凳来到院子里。一抬头,那轮丰润的月亮也正在院子的上空……

  李泽厚说,“我坚信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强地走自己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惜。”七年多来,我经历了太多,有实现梦想的喜悦,有徘徊无助的失望,有前路渺茫的彷徨,有笑着流泪的坚强。在我心中,一直有一轮明月与我相伴相随,那就是坚守的信念。

  (作者为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东司马村原村委委员,现供职于卫辉市唐庄镇政府)

 

  同一星空下

  柳湘君

  小时候,我喜欢中秋节,不是因为有可口的月饼,也不是因为可以不用上学,而是因为这是一年当中月亮最圆的时节,父亲从远方回来和我们团聚了。一家人在月亮的照耀下,围着小圆桌,吃着月饼、柿子,还有奶奶包的汤圆,爸爸会给我讲外面的故事,奶奶会和我讲嫦娥仙子的传说,爷爷则会吓唬我说天狗会吃了我。家人们聊聊生活的长短,别提多开心了。

  后来,我和妈妈随军来到千里之外的江西赣州,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渐渐不喜欢月亮了。无论阴晴圆缺,我和妈妈在部队家属院里,很难再见到远在家乡的爷爷奶奶。尽管在同一星空下,却无法看到彼此,无尽的思念让我莫名地害怕月亮,特别是到了中秋节,只能望着月圆人不圆。

  慢慢地,我长大了,开始明白一些道理,理解父亲的坚守与付出。中秋节,抬头看看月亮,发觉比以前明亮了许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家人心在一起,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现在,父亲转业回家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今年大学毕业,我选择了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仅是因为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互相照顾,还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感到自己有责任与义务,为家乡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为家乡人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月亮啊,你干净明亮,照耀大地,我希望和你一样明净,照亮我所在的社区。

  (作者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引江社区主任助理)

 

  丰收的味道

  徐彬彬

  玉米黄了,即使叶子还有几分绿色,但南飞的大雁已在天空排成了一字,排成了人字,这一切告诉我们,秋天真的来了,中秋真的来了。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它孕育着果实。

  节日,是一个相聚的等待,它意味着团圆。

  亲情,是一个家庭的牵挂,它意味着思念。

  喜欢中秋田野的气息,这是勤劳与丰收的味道,仿佛所有的辛勤汗水凝聚其中,朴实无华。乡村到处是成熟的果实,城市是高楼林立、熙熙攘攘的繁华,这一切都少不了农民的付出,少不了千千万万人的劳动。如果说,每一个民间节日都有其独具一格的意义,我想,中秋节的意义,应该不只是为了吃月饼吧。游子思乡、家人团圆,亲人在一起分享劳动的果实,思考丰收的意义,这是对于自身劳动的奖赏,更是对于自然无私馈赠的感恩。品尝月饼,有心之人,会在甜美的味道中感知劳动的不易与伟大。

  记得小时候,每每中秋临近,家乡的大街小巷会出售各种月饼馅,豆沙馅、果味馅、花生馅……大人们会准备做月饼的炒面和其他材料,一般都是邻居三五家人在一起,围住一个大案板,有说有笑地做月饼。一旁,孩子们一边嬉戏打闹,一边等着月饼出炉。依然记得那时的月饼,其美味是现在市面上的无法比拟的。虽说材料差不多,但也许是因为亲手做的缘故,融入了亲情,总感觉比买的味道好。现在,家家户户自己做月饼的少了,基本都是买,虽说很方便,但却少了一份节日的气息。

  (作者为安徽省蚌埠市任桥镇官沟村党支部委员)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