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情感牧场> 正文
格竹致知 谋定而发
2015-05-26 16:55:00

  我刚到村工作时,居委会楼门口的一丛竹子还算茂郁,而冬季一过却已是稀稀落落。据说,竹子在北方不怎么好养,因为它对土壤、气候的要求都比较高。看到竹子,人们除了会想到大熊猫之外,更多的则是给它赋予了一种很高的精神意象。

  明代的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他在《君子停记》中赞“竹有君子之道”,但他年轻时却并未参透竹子之道。守仁从小立志当圣人,他遍读朱子书,有一次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就以竹子为题,下决心穷竹之理,他“格”了整整七天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格是什么?就是推究,就是参悟事物与天理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就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今天,我触景生情,从格竹说起,也是解放思想,意在提升境界、获得体悟。有何体悟?那就是,立足新起点,我们要有点竹子精神。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竹子的生物特征常被升华成人的精神风貌。把竹子的纵向剖开,里面只有横隔的竹节,其他一无所有,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竹子从外界不断地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不蔓不枝一心向上,追求生命的高度,临风不折、过雨不污,它的“挺拔”,代表崇高的信仰。竹节坚实心硬,连接着竹秆的每一段,支持着竹竿直立而不断,“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竹节还是生命之“气”,上有胞芽,可生枝叶,如此一来,它的“气节”就演化成了人的尊严,代表操守的正值。苏东坡在《岭南行》里感叹人不可一日无竹,因为吃的是竹笋、房上盖的是竹瓦、过河乘的是竹筏、烧的是竹柴、穿的是竹皮,写字的是竹纸,穿的是竹鞋,竹甘于将自身破碎成段、成片、成皮、成浆,它的“无所保留、无所不在、不附高贵、不避贫寒”,代表无私的奉献。竹子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伦理,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中国人最理想的道德精神。为人当如竹,胸怀谦逊、信仰崇高、操守正直、无私奉献。

  从古至今,竹子“清华其外,淡泊其中”的意象,被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也成为许多为官者人生的比照,歌竹、赋竹、榜竹的事例有很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出自“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板桥先生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50岁才得了官职,被派到山东当了12年县令,他爱竹成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留下了大量与竹有关的画卷和诗篇。郑板桥特别关注平民的生产和生活: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县里连年灾荒,他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责令大户开粥厂济民,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过了灾年百姓们还不上粮食,他干脆让人把借据烧了,这是“为民”。郑板桥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为了接近百姓,他常访贫问苦,几次上司来访,他人不在衙门却在看农耕,他做官不讲排场,常穿布衣草鞋,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这是“务实”。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触怒了上司而被罢了官,返乡时,一头毛驴驮着他的全部家当,他临行前题诗交代百姓,自己“囊橐萧萧两袖寒”,只取一枝清瘦竹子回乡做垂钓的渔杆,这是“清廉”。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野,而百姓且偏偏对“七品芝麻官”郑板桥家喻户晓、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他在诗词书画上的高深造诣,更主要的是其艺术作品与政声政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板桥先生咏竹的诗有很多,有一首题画诗这样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冥冥之中,竹子与为官者之间就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见贤则思齐,为官当如竹,学板桥,为民、务实、清廉。

  今天,当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和提炼竹子精神时,身边的“一根根”青涩的“竹子”正在成长。有人说,竹子用4年的时间,仅仅能长3厘米,而从第五年开始,会以每天30多厘米的速度、用仅仅六周的时间就疯狂生长到15米。原来,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已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竹子的生长规律何尝不是在提醒我们大学生村官,此时此刻的付出就是像竹子一样在为人生扎根,要找到自己的土地,打好自己的基础,用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用热忱在奉献的事业中建功,然后才能熬过那三厘米,厚积而薄发。古语有云“良相出于州府,猛将起于卒伍”。我们就是要在基层的实践锻炼中成长进步,吸收来自基层与群众的养分,否则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不接地气成不了“大器”。“时间的岸滩上大浪淘沙,无根的脚印注定镌不牢也留不住。”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要实现提升,现在就要谋远,从加强自身建设开始,以竹为鉴,外塑气质、内强品质、知行合一,像竹子一样向下伸根、向上生长吧。(作者为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榆山街道东南沟社区书记助理)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贾赛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