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情感牧场> 正文
有一种美叫“霞鹤”
2015-03-13 10:08:00

  住花园洋房,赏特色花卉,逛森林氧吧,游湿地公园……在永安市曹远镇霞鹤村,每个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这般美丽生活。这种“美丽”,也吸引了不少村外人慕名前来观赏,纷纷点赞。

  这是霞鹤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目前,霞鹤村正在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打造天然公园

  霞鹤村,原名虾蛤,是距离永安市区3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全村村民仅86户360人。“我们村最大的特色,就是树多、水好,还有深厚的抗战文化底蕴。”村书记黄春荣如是说。

  霞鹤村依九龙溪而建,村里不仅有丰富的地下冷泉资源,还有100多亩的天然湿地。由于村民护绿意识强,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主要为原始植被,有的树龄在百年以上,多珍稀树种。这里不仅是鸟的天堂,村民还经常能跟松鼠不期而遇。

  这个小村庄还跟抗日战争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是抗战时期改进出版社编辑部旧址、印刷厂遗址,黎烈文、王西彦、邵荃麟、葛琴等抗战宣传作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居住过。这里还是著名学者、教育家黄曾樾博士的祖地。

  既然有如此优越的区位、生态和文化优势,何不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就这样,霞鹤村将“休闲旅游”作为总方向,计划投入3000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个“文化之地、体验之地、颐养之地和生态永续的天然公园”建设梦想正在付诸实施。

  村里的“城市人”

  美丽乡村,宜居先行。2013年,霞鹤村开始实施房屋立面改造。一栋栋青砖、黛瓦、白墙的小洋楼,闽西北风格十足,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今年,村里还将路灯更新换代,路灯亮了,村民的夜生活丰富了,菜农凌晨运菜更方便了。

  村部附近的中心公园,占地三四十亩,树多叶茂。这些树原来就有,只是多铺了条林间小道,用的是鹅卵石和旧宅整治等收集来的青砖,公园尽头连接着2.7公里的绕村道。如此设计,“养”出了村民纳凉、散步、锻炼的“闲情”,“就像城里人一样”,这是吴树间阿婆一家最强烈的感受。50多岁的吴阿婆说,以前家里从山上引水,受大雨等天气影响,水质水量不稳定,做饭、泡茶的水要去村里的水井挑,现在通上了自来水,方便又安全。

  环保部门帮助村里新建污水处理池,铺设了雨污分流管网,“不再像以前,污水直接排在路面上,又臭又脏,引来很多蚊子、苍蝇。”

  令吴阿婆欣喜的还有一件事,村里的天然气管道已经基本铺设完工,他们很快就能用上经济又环保的天然气了。

  美了生态,富了钱袋

  村口处,只见10余亩的荷花池,莲叶田田。最大限度地“原生态”,是霞鹤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休闲旅游的一个坐标。

  湿地公园的成功改造就是其中一个“生态样本”。在公园里,一条260多米长的充气浮桥,或曲或直,“穿梭”在一米多高、缀着穗状花絮的茫茫草海。这些灯芯草、水杨梅都是这片天然湿地的原生态植物。

  由于水的浮力,人走在浮桥上,晃晃悠悠,别有一番趣味。浮桥的一处尽头,地下冷泉喷涌不息。村里的露天游泳池竣工了,用的就是这些“源头活水”。

  做好“花”文章,是霞鹤村的一大功课。今年,村里在农耕体验区种植了50亩向日葵,20多亩特色矮牵牛、孔雀草等特色花卉,吸引了许多游客来赏花拍照,端午小长假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借此“商机”,村民靠卖水、卖玩具、农家饭等创收,有的村民一天收入就多达1000多元。

  这次“试水”,燃起了不少村民对“休闲旅游”的期待:这种既美了生态又富了钱袋的事,何乐而不为?

  “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不用出门打工就能解决就业。”村党支部黄书记说,村收入每年约四五十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一年至少可以突破一百万元。

  眼下,村里的湿地公园、农耕体验区、抗战新闻与文化陈列馆等项目已全面完工,霞鹤生态休闲农庄的餐饮楼及附属建筑正在加紧施工,霞鹤村的“旅游梦”正在一点点地变为现实。

  (作者为福建省永安市曹远镇霞鹤村书记助理)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林 彬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