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情感牧场> 正文
我家的老房子
2014-12-30 16:40:00

  费孝通博士著的《江村经济》,讲的是二十世纪30年代开弦弓村的人、事、物。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虽是“八零九零”一代,但读这本书,看作者对江南乡村村民经济社会生活的描述,却有些似曾相识,可以说,某些传统的东西一直传承到现在,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并不自觉地影响着其行为和选择,然而小时候,毕竟少不更事,过的是“悠然自得”,这本书的价值于我仍然巨大,它加深了我对农村的认识,甚至对农村的感情。

  不自觉地结合起自己的童年经历,让我有一种记述我家老房子的冲动。就在两年前,老房子拆了,村庄里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这是不可逆转的城镇化趋势。现在,也算是机缘巧合,让我在感情着实真挚、回忆还能清晰、描写还可以细腻的时候,“致童年”、致“匆匆那些年”。

  我所说的“我家的老房子”,不管是正北的堂屋、东边的配房,还是偌大的院子,院子里的石榴树,南墙脚下妈妈的小菜地,还是屋前屋后的大菜园,菜园周围有爸妈垒砌的围墙,围墙里有柿子树、枣树,还有应季种的辣椒、茄子、黄瓜、豆角、菠菜、香菜、白菜、胡萝卜……这些都是我家老房子的组成部分

  我家的老房子,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建筑。正房坐北朝南,大石块水泥粘合的墙基,砖头垒砌的墙体,木头做成的房梁,房梁上面铺盖一片一片叠加起来的青瓦;配房原来也是和正房相同的建筑,后来翻建变成了四间平房。我家院子很大,院子里曾经开辟出来一块小花园,四周用红砖垒了花坛,这是全家劳动的成果,因为哥哥、姐姐和我全都支持小花园建设计划,所以小小年纪的我也积极出力,小花园里种了月季、四季青、蓖麻。

  单说房子本身,冷冰冰的建筑,趣味不大;然而谈到它的功能,就自然会感受到它的温暖,有房子才有家,有家才有故事。我家的老房子藏着我好多童年的快乐回忆。在院子里和爸爸打羽毛球,陪妈妈忙活家务,听哥哥讲故事,和姐姐一起踢毽子,逗小猫小狗……我家的老房子和邻居家的房子友好相处,就像我们邻居间的情谊一样,还记得大伙有事没事串个门,唠唠家常,甚至早饭、中饭的时候,大家端着盛满饭菜的碗、拿着筷子,就聚到了一起。

  我家的老房子承载着四季的景致更替。春天,院子里裸土上,小草发出嫩芽;夏天,听蝉鸣,困意连连,傍晚在院子里乘凉看星星;秋天,树叶渐落;冬天,当白雪皑皑,就可以在院子里堆雪人了,且欣喜一声,瑞雪兆丰年。我家的老房子也见证着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节日。清明门框上插柳枝、锅里煮鸡蛋,农历六月十五在院子里摆一桌水果贡品祭天,而中秋节、春节,则是一年两次大规模走亲访友、礼尚往来的时候。尤其是春节,热闹非凡,这是一年中最重要、也是小孩子最爱的节日,因为不仅有新衣新鞋穿,还有平时都吃不到、吃不够的丰盛的食物。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正月初一,“出门见喜”,走街串巷去拜年;初二开始探亲戚,你来我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就到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孩子们手提灯笼,相约玩耍,还记得我也曾经自己做过灯笼,是高粱秸秆做的骨架、红纸糊的外壳,真觉得不错。

  关于老房子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是怀念老房子,怀念乡村生活的,我想这也是我们总爱回忆无忧无虑日子的缘故吧,因为那个时候的我,恰好,只负责快乐成长。现在的我作为大学生村官队伍中一员,正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也是快乐的,而这时的快乐,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有对乡村的热爱之情,还有一份青年应担的责任心、一种时代赋予的使命感。

  (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大学生村官)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许丽敏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