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回学校跟实验室聚餐,闲聊间得知郭博儿在我“浑浑噩噩”上班仅半年的时间内已经把博士毕业要求的SCI都弄完了,在我感叹郭博儿半年不见越发厉害的时候,师弟悠悠来了句“不是他进步了,是你堕落了”,细想下,还真是,瞬间迷茫……于是顺理成章的在郭博儿那顺来了这本书名还真应景的刘同之作。自知没有科研的两把刷子,也便只能从课外读物里找补一下,权且聊以自慰。
刘同是谁?我坚信跟这个人没有半点勾连,更何谈了解。
最近似乎一直陷于一种“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境地,老感觉别人写的这是什么破玩意,让自己写又连这破玩意都写不出来。看了一小部分也便了解了这本书的风格,近十年来之前的博文最后辅以出书前的自我点评。要不是作为作者家乡的郴州是我因缘际会去过的地方,要不是作者回乡接受采访的主持人被称为“郴州的柴静(读过并喜欢柴静的《看见》)”,要不是我那偏执的“善始善终”,恐怕这本书又要被束之高阁。想起顺书时郭博儿跟我说的想回头再看一遍,不由产生一种他只是害怕我不把书还他的“小人之心”。
继续下去,我本以为是我陪着作者去回忆他的过往十年,怎料,回忆这巨大的漩涡,让我无可奈何又身不由己的深陷其中。任何发生过的都是财富,就看你是否在意了。在QQ空间、人人网、博客、微博、微信各种媒体此起彼伏兴起的阶段,也曾煞有介事的在各个平台记录过当时的自己,最后都因对其矫情或无病呻吟的定义删删减减,多半付之Delete键。所以继续看下去最大的感受就是为自己遗憾了,没有留下过多可供现在去缅怀的凭证。还有,书里还会有不时蹦出的关键词帮我把过往一一呈现。就像之前已提及的“郴州”、“郴州的柴静”……凡此种种……
所以,当我们遇见稍微有一些与自己类似的人,便激动得不能自已。因为你不用去解释这些类似,因为对方和你一个手势便能知根知底。正如之前看完《我是歌手》中品冠的淘汰,现在看到书里这样的描述:“无印良品那时开的演唱会,李宗盛、周华健大哥们都坐在台上,那是一个很美好的场面,以至于现在看到品冠参加一些可有可无的通告,光良做着几首一、二、三线城市都懂得的曲子,我又拿出无印良品,想证明从前。”我写不出一句评价,却似乎前所未有地懂作者。
所有的感情都是谨小而慎微。任何一个举动都会改变一切。
可喜的是,我们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我们都变得很谨慎。
可悲的是,我们谁都不知道究竟是哪个举动会破坏一切。
最大的高潮,远非仅此。
“2012年6月29日
今天我做制片人的电影《伤心童话》出版了第一版预告片。以及,我遇见了你,那么默契。”
《伤心童话》?胡夏?是的!那个因胡夏而看的电影。胡夏扮演的主人公叫刘同,在广州闲来无事偶然专辑签售追的星叫胡夏……哦,原来冥冥中都有联系……一切连锁回忆一触即发,呼啦啦被拖到眼前……
我终于不再像开头那样斩钉截铁地说不认识刘同。
几首重复的歌,几条没删的短信,几页泛黄的信纸,活在过去的岁月里,早已经没有了生命,却能证明从前,一如现在正摆在我桌上的胡夏的二专《燃点》……
把所有的感受一一记录下来,稍纵即逝的心思,全被完整捕捉。这全部是你自己的生命,甚至多年之后看来,这就是你的孩子,看你的孩子如何在你的努力之下慢慢变化。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人在时光里走着,总以为如果有一样的脚步,一样的场景,一样的心境,就会闪回多年前的那个画面,重新把人生过一遍。
记录,是一件拯救生命的决定。所以我在这里记录下来了我看这本书的感受。
关于郭博儿所说的再看一遍,我终于也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小店村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 崔爱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