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黄山两年了,但每当空闲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学校老校区到新校区的必经之处--率水桥。记得,每次周末从南区图书馆看了一天的书返回北区的路上,我总会驻足观望桥下流水,见证盛夏时的汩汩清泉变成深秋之际的湍急拍岸,再到冬春时节的冰封雪化。
我曾经在无意中漫步过许多桥,然而北方的河床上没有南方的河床如此多的石头,尽管有的已经被水流冲击的很斑驳了,但其间总有一些让我感到惊异的地方。因为所处环境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拥有雨花石的整体美感与光滑度,反而更加粗糙且多空隙。这些石头如同少年老成的人们,经过岁月的考验变得沧桑,即使脸庞清秀,心却早已成熟。这便是众人熟悉的场景,发白的石头静静地躺在那里,不知能否被流水带到另一领地,但终究会坚持自己的阵地,默默地平铺出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梅雨季节一过,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总是涨了好高而又恰在湍流的水正从上游的堤坝上倾泻而起,时不时的泛出白色的水花。没有海鸥的助阵,场面依然壮观,而又与周边的环境和谐相配,多了份美丽。平时桥边的人流、车流不是十分多,偶尔下面也会有人用传统的方式将自己、衣服和水进行亲密接触,祥和的气氛又增添了一份。激流中时常也会出现狗儿或是大水牛快乐的身影,它们尽情享受这种恬静的生活方式而不愿轻易改变,离开的眼神充满留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在此彰显。这就是桥下最经典的场景,水带着刚性与柔性将人与动物吸引,将自然定格,并致以最高的回敬。
水无所顾忌的尽情流淌,两岸的人若想往来必须架一座桥作为终点站。而我每每伫立在沟通之桥的枢纽点上,看着桥下欢乐的水分子,心中便会产生一丝敏感的触想。河两岸的人们通过视线内的桥架起沟通的平台,如此两颗心灵间的对话枢纽便是供交流的共同语言了,也可以进行道德观与价值观的互相感染。当彼此间的心灵之桥尚未架起,便没有沟通的余地,怎能谈的上友好往来呢?没有豪言壮志向对方宣泄,那么就用最诚挚的话语送上你的祝福与问候,这时,桥的作用便达到,即使早已忘记通往地下隧道的路径,没有关系,远方有为你牵引的友人在静静等候。
每当寒风掠过脸庞,寒意逼人,任头发零乱散落在前额。内心依旧是淡淡的坦然,目光汇聚在这非北国的风光一角,和谐中投着不安分,拍打的声音在继续,这便是率水桥边良好的视角切入点。不愿轻言离去,因为我总会被它深深吸引。宽阔的天地,开拓的思维,清晰的思绪,头脑愈发清静,整个人变得安静而富于诗情画意。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两年过去,我从黄山辗转无锡而今又回到自己的家乡,中间感慨颇多,收获也很丰富,但率水桥边的经历总是让我无法忘怀。人的生命如水般明净,任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展现的是永恒的存在价值,汇入社会,我们同样能尽自己的微薄力量,让家乡变得更美,让祖国变得更强。
(作者为安徽省界首市王集镇陆集村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