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潜口让人醉美。
雨中,我独自撑把油纸伞打潜口老街走过,在细雨中闻丁香的芬芳,看雨中的青苔,听落雨滴答。她没有屯溪老街的千姿百媚,也没有甘棠老街的卓尔不凡,属于她的仅有朴实简单,幽僻自然……在这老街里有一个爱情故事,一对耄耋夫妻,民国时她坐着花轿进了他的门,虽无子嗣,却六十余载相敬如宾,正是验证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在想他们当初是不是也在这老街邂逅,她撑着一样的油纸伞,他身着布衣,彼此相恋,缘定老街。
继续漫步于老街,到了牌楼下,这里曾是潜口最繁华的地带,驻足、闭目、遥想,听到了小贩的吆喝,与雨落屋檐的滴答声谱成乡村舞曲。远处,从制墨作坊飘来徽墨的幽香,墨是徽州的传承,更是潜口的佳话。江南才子如玉,他们一挥浓墨,绘出山峦万重;江南美女如画,她们轻点淡彩,画出蝶飞成双;江南游者如云,他们潇洒弹写,勾出诗画徽州!
走到老街的尽头,豁然开朗,雨也停了。青山绿黛脉脉含情,岭岭山花丛丛簌簌,民宅依偎在山前,阮溪水流淌着涓涓山泉。遂想起那句“潜于山之前,万水之出口”,故此地谓之潜口。侧耳倾听,院内朗朗书声飘来,貌似读的是陶渊明的田园诗。难道这里就是陶渊明的隐居之地?
收起我珍爱的油纸伞,走进潜口民宅,当地的老乡说民宅又称“紫霞山庄”,园内亭、台、楼、阁、牌坊、拱桥全都依势坐落在山坡之上,错落有致。细观民宅,商人捐建的善化亭劝与人为善,老者议事的乐善堂定家族大事,阴阳对刻的荫秀桥渡千载行人。
走出山庄,漫步于紫霞文化亭台景观长廊,相对于老街而言,她更多了时代的气息,从老街走来仿佛就是演绎一场穿越剧。两排房屋的马头墙上亮化的仿古灯笼,精装的木格门窗;街边的阮溪水系小品的打造,亭台上的对联引人入胜,各样的内容无不体现了这个村庄的韵味。听闻这些都是村老年协会的老人们写的,他们希望亭台与人方便的同时,更告知后人需和睦相处,促进乡风文明。街两边均是商铺,农家乐居多,“八方缘”广聚天下游人,“徽府大院”展示农家院落的朴实无华,还有一些不懂其意义的,还得去向店家请教。
不经意间走到了中国民间第一祠——金紫祠,貌似这里在举办活动,为看个清楚明白,我加快了脚步。原来是甲午清明“徽州第一人”越国公汪华公祭大典,作为汪氏的后裔,我也上前参拜。小时候就曾听父亲说起过金紫祠,是古徽州境内最大的祠堂建筑,建筑布局和特征部分仿北京故宫太和殿,见证了徽州汪氏源起、发展和变迁,怪不得他们都称这里是小金銮殿呢。
祭拜完毕继续我的潜口漫步,最后一站——翼峰塔,旁边的翼峰公园是村里的农民公园,公园内湖中倒影掩映,水天一色。真的感觉是人在景中行,车在画中游。
在潜口,可能只有匆匆三年。我想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潜口记忆。
(作者为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