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情感牧场> 正文
来过歙县
2013-12-27 15:54:00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阳关雪》中说: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来到黄山,选择歙县,更多的就是因为那些锦绣文字和因缘在我心中共同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歙县就是梦的依托,心中的故乡。

  小时候读书,时常自惭形秽。这是一种特殊的自卑和自傲的心理。一方面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在书本知识上表现得很优秀,会有一个不错的未来,另一方面觉得没有诗书传家的传统,少了一些积累,我们所奋斗的一生,也不过是摆脱某种境遇,所学所见、所思所想远及不上那些浸润在良好文化氛围的同龄人。少数优秀的学生加深了我这种自卑和自傲的心理,一边是咬牙切齿地要争上游,一方面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某些优秀的品质向往不已,然后学习模仿试图超越,既而陷入了一种循环。这也应该算是一种良性循环吧。

  从书中可以得知江南之地诗礼之乡,十户之邑,不废诵读,自古以来风光秀丽,人才辈出。在许多文字描述中,江南渐渐变成了我心中的圣地,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去江南走一走,看一看,呼吸一下那里的空气,便也知足了。

  及至到了高中,很喜欢语文。高二的时候,现代诗和游记散文之类的课文多了起来,郑愁予先生的《错误》和戴望舒先生的《雨巷》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都是发生在美丽江南的美丽故事,都是一样的婉约和缠绵,都是一样在少年的心中写下了对于爱情最初的向往。那时候对于江南具体的地理位置的认知也发生了文化上的偏移,可能是接触的关于皖南徽州的文字多了起来,渐渐认为徽州是江南,虽然人们常指江南是苏杭两地,可是这种认识却在一日一日地加深。

  关于歙县,了解最多的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是四水归明堂的徽商大宅院,是有着徽骆驼美誉的徽州商人,是历年科举考试榜单上的一串串徽州人氏,是青山绿水和宁静的氛围。

  高三的时候,和班里一个挺可爱、也挺优秀的女孩子熟悉了起来,她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恬静、懂事、单纯,当然有时候有点傻乎乎的,下课的时候总是和她聊聊天,偶尔分享她带的糖果,有时候捉弄一下她。那是我高中年代值得记忆的一段日子,现在想来温馨依然。巧的是这位同学恰巧是歙县人,徽州给我的印象一下子鲜明生动起来。

  大二的暑假,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歙县。夜里坐的火车,晨光熹微的时候到了宁国绩溪一带,透过车窗,青山连绵起伏,山都不大,秀气,线条柔和,铁道两边有细密的竹林,阳光从竹林中漏下来,悠远宁静。我们住在歙县同学的家里,北岸镇大阜村。同学家有个小小的院落,干净、齐整,推门便是青山。房子的右前方是一方小小的浅水塘,鱼儿游来游去。傍晚的时候,我们从景点回来,河道上漫步着水牛,夕阳下波光粼粼。一株株石榴长在人家的屋前院内,映着夕阳,无限美妙。

  大学毕业时,我报考黄山市的公务员,与毕业论文的答辩时间冲突,就放弃了。辗转两年,我又考到歙县当村官,不知道会呆多久,只是每天踏实工作,安静度日,不去想其他。

  或许明天就会离开,或许永远停留,但算是来过歙县,足矣!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新路村书记助理 彭云龙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