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捏饺子。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这是传统春节民谣中描述过春节的情景。过春节是农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过年过年,年年过年;忙活忙活,岁岁相连。忙活了一年,村里人总是需要一个休整的机会,舒展舒展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过了二十三,日子就像赶着似的,没等你回过神来,眨眼就到了年跟前,年味浓了起来。临近春节的几天,乡村集市变得异常热闹,大家都急着置办年货,之后就是为过年忙碌地准备着。腌鱼、切肉、捡菜、剁饺子馅……我们这个小村子也热闹起来,巷道里早已有心急的小孩子放起了鞭炮,那一地的红色碎屑和那淡淡的火药味,告诉我们,又是一年啊。
在我们这里,年三十要贴春联。一般在门的两边贴上对联,门楣上贴上横批,在家的内室门上贴上“福”字,而且这个福字必须倒过来贴,象征着“福到了”。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祖先,准备水果、饭菜等祭品,祈祷在新的一年内给全家带来平安、幸福、吉祥。除夕夜一般是要吃饺子的,母亲准备好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几句知心话,品几口小酒,沉浸在过年的祥和之中。
除夕“守岁”,我们边看春晚边聊这一年的收获,遇到自己喜欢的明星上场,免不了铆足了精神评说一番。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整夜不眠,熬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来年越顺利。新的一年,大家都想讨个好彩头,互相比着看谁熬的时间最长。以前过年都是长辈先发言,总结总结一年的得到与失去,展望来年的前程与情景,而今年则不同,家里人一致推选让我先说说,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咱娃娃大小都是个“官”。于是我便隆重登场了:这一年对我来说,平淡之中充满了挑战,热情之中缺少了浪漫,但是心里却踏实。在农村接触到的人都是和父母亲一样的农民,因为环境熟悉,所以交往起来也不生分。而这一年,虽然回家的次数少,休息的时间不多,但经历的事情很多,我也从一个稚气的娃娃,变成了一名“老村官”,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话毕,响起掌声一片。
过年里,一直有个习俗让我觉得很有趣,那就是年三十以后的垃圾都不能倒,要等到大年初五,把垃圾集到一起,在垃圾上摆放三五个热腾腾的饺子,找个低洼的地方恭恭敬敬的倒进去,我们称之为“填穷坑”。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封建思想在作怪,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其实这也算是一种祈福的方式,代表着对好日子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当大红灯笼透出火红的光芒,当五彩烟花映红了天空的半边,当我们因为一个叫“年”的节日聚在了一起,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止,亲情在这一刻弥漫。回家过年,不仅仅度过了一个节日,还收获了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