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情感牧场> 正文
我那梦中的黑土地
2012-02-10 12:00:00

哈尔滨中央大街一角
 

  哈尔滨素有“冰城”、“东方小巴黎”的美名。春节休假,我有机会去了一趟我梦中的这块黑土地。

  一走出哈尔滨火车站,我就在心里轻轻呼喊——哈尔滨,我来了!第一次踏上东北平原松花江畔的黑土地,让我这个出生在黄河边,成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女孩兴奋不已,这里的空气都是新鲜的!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矗立的造型别致、气势恢宏的大型冰雕告诉我:这里已是哈尔滨!

  哈尔滨印象

  在哈尔滨,我一下子就领略到了“冰城”寒冷的威力。零下二十五度的气温,让我全副武装起来:穿上羽绒服,戴上口罩和厚手套,露出一双眼睛。因为口罩和衣领之间有一点缝隙,脖子下面的一小块皮肤裸露在外,呆久了就会冻得生疼。一直在室外,要不时地眨眼睛,以防睫毛结冰。为了保持温暖,我得不时地到商场或者专卖店里转一转、缓一缓。

  哈尔滨的商场非常多,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俄罗斯人的身影。大街上的标识都分别用中、英、俄三种文字。

  中央大街

  现在很多城市的建设趋于同质化,但哈尔滨绝对是一座有特色的、让人难忘的城市,中央大街最具代表。“不去中央大街,就等于没来过哈尔滨。”大街两侧商场林立,不同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异彩纷呈,漫步街头,仿佛置身于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这里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和后现代等多种风格的建筑,看来各国建筑师把中央大街当成是展示建筑才华的舞台了,“东方小巴黎”果然名不虚传。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可惜由于步行街太长,我腿疼得不能多走一步。真遗憾,这条全长1450米、全由昂贵面包石铺就的百年老街我没能完整地逛一遍。

  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也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1907年。时光荏苒,一百多年过去了,眼前的索菲亚大教堂仍显圣洁典雅。

  教堂的墙壁上,贴满了放大的泛黄老照片。这是一个小型的哈尔滨老照片展,城市童年、旧时风貌、社会掠影等三个部分,真实而精彩地再现了哈尔滨遥远的从前。老照片凝结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瞬间,让我看到哈尔滨从渔村小镇嬗变为国际都市,看到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技术专科学校,看到二十世纪初哈尔滨人口剧增,高楼栉比,外商云集,侨民聚居……追踪岁月的脚步,让人心情凝重,思绪难平。展览还突出展示了哈尔滨市的建筑艺术,再现了“东方小巴黎”的形成过程,难怪说这里是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简称龙博,据说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二十世纪初这里是莫斯科商场。馆外张灯结彩,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通过严格安检后我进入一层大厅,厅里正进行着传统木板年画印刷工艺的表演。馆内常设有自然陈列和动物陈列。

  黑龙江省大江纵横,支流密布,西有嫩江,东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南有松花江、牡丹江,水产极其丰富,鱼的种类更是繁多,其特别展出的“三花、五罗、十八子”的鱼类展览让人印象深刻。春节期间推出的年俗展也是应景应时,让人看得饶有兴趣。

  哈尔滨冰雕

  哈尔滨市独树一帜的冰雕艺术天下闻名。哈市充分发挥和利用本地的气候优势,街头冰雕随处可见。火车站前、广场上、公园里、大街上,造型各异、五彩缤纷、晶莹剔透、各具创意的冰雕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我也不时地拿出相机拍下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冰雕让“冰城”名副其实。

  哈尔滨的寒冷还是让我不能完全适应,因为穿得厚,我的腿走得又累又疼。中央大街北端的防洪纪念塔,据说是为纪念团结勇敢的哈尔滨人把惊涛骇浪驯服成清涓细流而建,在塔上可以眺望见证历史风云变幻的松花江,还有冰雪大世界、北大荒博物馆……这些独具历史和地方特色的景点,只能下次再来看了。带着些许遗憾,我登上了直达北京的Z2次列车。有机会我还要来这里,哈尔滨再见!让我们再相会!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北京丰台区榆树庄村党委书记助理白婧丽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