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刚起床准备洗漱,手机铃声便响起来了。一看来电显示是家里的号码,我就知道肯定是妈妈有事要找我商量。果然,在我一番“分析”后,妈妈满意地挂了电话。
从上大学开始,我便养成了每周末晚上给家里打电话的习惯。那时候我还没有手机,要到学校的电话亭排队领卡给家里打电话。电话里,爸爸总是言简意赅地询问几句,剩下就开始了我和妈妈的“唠家常”。虽然高中的时候就开始住校,已经习惯了学校的集体生活,但大学毕竟是我第一次远离父母,总是有无尽的思念。所以,每次通话,我都像个迫切想要得到父母关切与宠爱的孩子一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将一周里发生的各种事情事无巨细地讲给妈妈听,妈妈在另一边笑嘻嘻地听着,偶尔发表一下评论,或者嘱咐上一两句。
有时候因为忙或者有事儿,会忘记打电话,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可是后来妈妈无意中的一句话让我有一丝愧疚,她说周末接不到我电话,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担心我出什么事情。我只想得到父母的宠爱,却忽略了父母对我的牵挂。对他们而言,通电话就如同吃了定心丸,悬着的心也可以安心放下。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调整了打电话的时间,开始隔几天往家里打一次电话。这样,打乱了原来的时间规律,他们就不会在每周五的晚上等我的电话,不会因为接不到我的电话而担心。
后来,我拥有了自己的手机,给家里打电话也变得方便起来,妈妈想我的时候也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了。我毕业后,我们电话里谈论的事情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是我特别依赖妈妈,觉得天大的事情,只要和妈妈说了,就有了主心骨;再小的事情,总要告诉妈妈一声才会安心,而她总是听我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渐渐地,妈妈的话题变多了,她开始和我念叨家里和邻里间的各种事情,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会打电话来征求我的意见,有时候还会向我打爸爸的“小报告”,说爸爸如何惹她生气,搞得我哭笑不得。这时候的妈妈,像个孩子,特别依赖她的女儿。
原来,我们在一天天地成长,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当我们的羽翼日渐丰满、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当我们习惯了闯荡,渐渐把异乡当成故乡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依然守在盛满情感记忆的家乡,将与儿女通话当成精神寄托。而远离家乡的我,也只能通过电话,带去对他们的思念,带去平安的消息,让他们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