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浅薄,刚刚通过大学生村官南海基地体验征文活动,开始晓得中国青年报有个董潇君,于是开始百度,搜索一下来历,提到最多的是他在聊城大学编导的《一米阳光》,于是静下心看看,不想为别的,只想知道你为什么红了。
40分钟的《一米阳光》,内容不多,眼泪还是催下了不少,可能是自己深切的知道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脆弱而敏感的心理吧。剧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得很真很细腻,加上有些孤寂的画面和感人的音乐,于是开始触动我那多愁善感的神经,我哭了。
自己的童年就是跟剧中的小乐一样,过了3年的留守生活,更加悲惨的事情我还没有爷爷奶奶,那年我12岁,还有带上一个比我小一岁的弟弟,不得不说在那些年我们姐弟俩变得坚强了,知道怎么心心相惜了,可是童年时期的那些委屈的画面还会让自己回忆时不禁流泪。小时候特别怕过年,过完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出远门了,最怕望见那一扇紧闭的大院铁门,没有妈妈在门口盼着我放学;最怕自己生病,生病了还有一堆洗不完的衣服;最不喜欢看见同桌给我看他爸爸教他算出来的难题,因为我没有;最怕妈妈会对我温柔,因为时间不长,我宁愿你对我凶些,我可以承受。。。。。。
在村任职一年多了,村里的留守孩子真多,这些表面还起来不大的孩子,内心却因为常年亲情过早地成熟,活动室里有个叫王佳瑞的小孩子,长着一张秀气而可爱的脸,平时上课也很积极,爱笑爱闹,我一直 以为这个孩子一定是在一个被家长宠爱长大的孩子,满脑子里都没有烦恼,可是有一天我却亲口听他跟我说:“我不喜欢爸爸妈妈,因为他不要我了 ”我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晓得,小佳瑞的爸爸妈妈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妈妈改嫁了。我望着孩子满脸的天真,真不想因为等他长大了一直为这件事情伤心而影响他的成长。另外还有一个孩子叫梅少华,虎头虎脑的,喜欢下象棋,可是他却是一个不喜欢讲话的孩子,性格内向,特别容易激动,很容易和其他小朋友起冲突,我跟她说教几次好像完全不起作用,亲情淡漠。还有一个女生平时特别喜欢画画,很多时候还喜欢跟我说她自己的心理画,可是对于父母这件事情很抵触,又一次在课堂上让留守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父母,她却找借口上厕所,绝口不提,另外一个小孩子马上嘀咕,说他父母在外面常年打工,回来的时候她从来不听她父母的话,总是喜欢跟父母吵架,抵嘴。。。。。。其实我都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
上个星期天因为自己约好去照婚纱照,就向书记请假没去上课,回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孩子扒在我的纱门上问:方老师,你上星期为什么没去上课呀,我等了你好长时间,顿时感觉自己很过分,内心愧疚,早上的时候孩子的爸爸跟我说:方老师,这星期去上课吧,上星期没去,孟志明在家嘀咕了好久,我们家的孩子只服你,在学校也没见过他这么爱学习。其实我没教过孩子什么,最多帮他们辅导辅导作业,教他们画画,下棋,很多时候是和他们聊聊天,似乎自己经历过就特别了解这群孩子的心理,他们想爸爸妈妈,由于自己的心理犹豫,又不能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就容易形成叛逆、远离、淡漠亲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