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情感牧场> 正文
说话多点“农村腔”
2012-06-22 12:00:00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这个特殊的舞台上,要勤学农村的讲话方式,活用农村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村干部、村民打成一片,更自如地应对面临的急事、难事,从而更好地服务农村。对此,我总结了两点经验:

  一是从日常称呼着手,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刚入村时,我常常礼貌性地称呼村两委成员“某某书记、某某村长”,甚至到了村里,碰到稍微年长点的村民都是习惯性地称呼其“阿姨、叔叔”,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与村干部和村民之间,似乎始终有着一堵难以逾越的心墙,在他们眼中,我始终只是一个涉世尚浅的大学生。后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们天天打交道,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像其他村民一样,直呼他们的名字甚至是绰号,把自己当成村里一名普通的村民,学农村的语,讲村民的话,从而更好地与他们一起生产、生活。

  二是学习农村语言,为村民解疑答惑。还记得那时正值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投票阶段,我随村支书下乡宣传选举知识,一位老人家问我:什么是县、乡人大代表?我满脑子浮现的都是书本上框框条条的定义,于是,就在那“依葫芦画瓢”地解释着,可解释了许久,老人家脸上还是充满疑惑。村支书见状,说道:“县人大代表就是要到县里选县长,乡人大代表要到乡里选乡长。”果然这位老人家会心一笑离开了,顷刻间,我便感受到了农村语言的魅力所在。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福建省平潭县苏澳镇梧峰村主任助理吴仕发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