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用勤劳双手编织新的生活
2019-01-29 16:28:00  来源:sxdaily.com.cn  作者:张权伟 张斌峰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严发金正往炉子里添柴熏腊肉。 本报记者 张斌峰摄

 

 

  岁末年初,天寒地冻,然而秦巴山区的年味已是越来越浓了。秦岭巴山盛景如画,汉水东流扬波激浪。安康从南到北,田园蓄绿,村容整洁,城市光鲜。

  此时勤劳的安康人,有的烧着炭火熏着腊肉,有的在村镇的工厂里做着当地特有的富硒食品,有的还在忙碌奔波着向全国人民推介自己的产品……这一切的一切,凝聚着辛劳,彰显着智慧,创造着佳绩,既是生态安康应有的样子,也是即将全面脱贫的安康应有的景致。

  一块腊肉里的“工匠精神”

  1月8日下午,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一间稍显昏暗的小屋内,村民严发金坐在椅子上,往炉子里添木柴,炉子上方,挂满了腊肉。

  “说是熏腊肉,但是绝对不能只靠熏,得有些明火,不然腊肉就会发黑,成色不好,味道也不好。熏腊肉的关键是掌握好火候,这样才能既保证味道,又能有一个好的品相。”严发金说。

  记者看到,在严发金家的房梁上,挂满了腊肉,色泽鲜亮,非常诱人。

  “在我们这里,家庭经济条件再差,也会在过年时熏腊肉。腊肉,是最常见的年货,基本上家家都会熏,也都要熏。离了腊肉,就感觉没有了年味。”蔺河镇一名干部介绍。

  严发金已经70岁了,一直在村上生活,对他来说,除种玉米、红薯、魔芋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养猪。种玉米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为了养猪。养猪的目的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熏腊肉。小时候,他就跟着家里长辈学习熏腊肉的技术,大了就自己独立熏腊肉。熏腊肉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几十年下来,严发金熏腊肉的水平极高,熏制的腊肉色泽好,味道香,在村里很有名气。“熏腊肉,不仅需要经验,还是个细致活、耐心活,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白天得隔一段时间添一次柴,到了晚上还得惦记着,按时起床添柴。整个过程要持续半个月左右。”

  2018年,严发金养了7头猪,年底卖了两头,得到了4000多元,还杀了两头猪熏腊肉。

  “这么多年来,就是生活再困难,我们家都要熏腊肉,天天吃腊肉。要是哪天没腊肉吃,就觉得生活没有了滋味。现在国家政策好,养猪还能拿到补助金。2018年,我终于脱贫了。”严发金说。

  谈起熏腊肉,严发金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他家的猪完全是“绿色食品”,不喂饲料,只喂玉米、红薯。每年过年,都要请人来杀猪,乡邻们也都来帮忙,家里气氛就变得十分热闹和喜庆。

  现在,严发金脱贫了,养猪的劲头更足了。“我刚买了两只猪崽儿,过完年准备再买几只。”

  以前,严发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经过政府进行危房改造,他的房子不仅坚固了,也显得敞亮了许多。

  严发金的孩子在山西打工,每年过年会回家看望父母。这个时候,吃着腊肉,喝着小酒,家人团聚,是严发金最幸福的时刻。年后,当孩子又要出行时,严发金就会提前把腊肉打包好,给孩子带上。

  “我做的腊肉从来不卖,只留给自己和亲朋好友吃。每年孩子走的时候,我就把瘦的腊肉让他带走,把肥点的腊肉留下和老伴儿吃,孩子不爱吃肥肉。”严发金说。

   

   

  太行山茶叶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忙着分装老树茶。 本报记者 张权伟摄

  

  茶叶,不止于饮

  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的春节,无论是走亲访友,或是招待亲朋,茶都是重要的角色。可除了饮用功能,茶还能干啥?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的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茶叶可延伸的功能、可加工制作的产品其实非常多。

  太行村位于汉阴县城以西12公里处,四面被大山环抱,独特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变成富硒密集区,也为高山老树茶生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优质茶树,却一直隐藏在太行村山间缥缈的云雾之中,当地群众虽有零星种植,也仅是自产自足,品质并不高。太行村是个深度贫困村,10年前还没有通水通电。

  “老树茶,刚开始我们村上的人都是采摘下来自己喝的,后来有人零星地对外卖,但销量并不大。想要拉动全村人脱贫,那种模式是远远不够的。”1月22日,太行村村委会副主任蔡清说。最近几年,村上大力发展老树茶产业,不断进行深加工,延伸茶产业链,让全村百姓都找到了致富抓手。

  “油茶果压榨出来的茶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质期长,符合现代人崇尚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当今食用油中的精品。过年做菜用这种油,大家吃得舒心,也吃得放心。”太行村永胜合作社负责人程言勇介绍。

  程言勇很早就开始从事油茶果的生产销售,但一直没有干出名堂。直到2016年请到一个农林科技方面的专家来现场指导,程言勇开始调整思路,着力提升油茶果的附加值,开发出了如今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的“蜂凌三韵”牌山茶油。2018年,程言勇的合作社全年经济效益达300余万元。同时,油茶果的多种产业附加值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约60万元,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脱贫信心。

  老树茶被开发的功用显然不止于此。太行村的另一位“茶专家”沈桂述经过几年的探索,在2013年开发了爆款产品茶枕,先后获得11个国家专利。太行村虽然远,但正因为远,品质好,这儿的茶枕吸引了不少外地人。

  如今,沈桂述以600亩老树茶为起点,新建基地500亩,还有一片没开发的老树茶300亩。她成立了陕西秦岭太行山富硒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和平梁镇太行山茶叶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让周边的人都跟着动起来。在她的计划里,还要以太行老树茶为重点,不断整合汉阴茶产业,通过茶旅融合、茶文化培训、发展民宿等,打造高端原生态产品产业链。

  除了茶叶,太行村的亮点有很多:养牛协会、有机蔬菜种植协会、愚公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每个农村经济组织都是一根线,一头穿起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一头连接市场,成了太行村和周边各村发展产业、壮大乡村经济实力的另一种注解。

 

 

 

正在装箱“紫阳故事”的王华和董会两口子。 本报记者 张权伟摄

  浓浓的年味油然而生

  临近春节,紫阳县城的街道上人潮涌动,男女老少大包小包,浓浓的年味油然而生。“啥是佩奇?来紫阳年货节才算配齐。”1月25日,在紫阳县城的最中心——紫府广场,巨幅的广告语,蹭着巨大的网络热点,一年一度的紫阳年货节拉开了大幕。来自天南海北的消费者挤满了广场的每个角落,他们都想趁此机会为家里储备点年货。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有两个礼盒包装的产品格外受大家欢迎,一个叫“紫阳故事”,一个叫“大山的礼物”。也难怪,玉米糁、粉馍馍、豆腐乳、芝麻糖、木耳、香菇、土豆片、皮蛋、富硒茶、红薯粉……将

  这么多紫阳绿色健康的土特产,全部打包到一个盒子里,通过现场购买或者网上预订,直接送到消费者的手上。谁能不动心?

  想讲好“紫阳故事”的是来自紫阳县毛坝镇的王华。他外出打过工,网上做过服装生意。2016年,紫阳县发展电商产业,当地有关部门找到王华,希望他在镇上发展电商产业。

  “我们这里有许多很好的农产品,由于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好价钱,村民收入很低。镇上干部找到我说了电商的事后,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作为本地人,我有责任为乡亲们服务,同时觉得这是个很有前景的事。”王华说。去年春节他就曾将紫阳的土特产打包到一块,但并没有命名。不久前,他和妻子董会经过反复斟酌,才决定在包装上使用“紫阳故事”这个名称。“这是一种情怀的感染力吧,去年我们总共卖了1000多盒,今年突破3000盒应该问题不大。”

  想将“大山的礼物”送给更远方消费者的是乔迁到紫阳来的四川姑娘林红梅。2015年,林红梅从一家国企单位辞职创业,在紫阳成立了自己的电商公司。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并结合紫阳富硒特色农副产品特点,她开创了符合紫阳县情的全新电商“微营销模式”。以陕南情怀作为纽带,她将全县的创业青年、紫阳本地人、在外大学生、紫阳籍外出务工人员以及一切与紫阳有关联、深爱这块土地的群体,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联系到一起抱成一团,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理念,组建“紫阳十万微商大军”。

  2017年春节,林红梅推出了自己的礼盒包装,当年便销售出了5000份。尝到甜头的她在去年再接再厉,推出“寻味紫阳”大礼包,销量破万。而今年,借助更为广泛和成熟的网络销售体系,她制作的“大山的礼物”大礼包,销售范围已拓展到常州、合肥、重庆、大同等全国13个城市。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紫阳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5.2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2.6亿元,累计培育发展各类网店2600多家,登记注册电商企业246家,电商从业人员1.1万人。全新的产品理念以及紧跟潮流的零售方式,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这座大巴山中的小城。

 

王华的“紫阳故事”大礼包,让很多在外务工的紫阳人很是喜爱,回乡后纷纷预订。 本报记者 张权伟摄

  采访手记

  张权伟   

  把脱贫攻坚的凯歌奏得更响

  

  作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安康的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一年四季奔波在外,只有过年才会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而每逢回来,很多人就会相互比较,甚至相互“斗富”,日日宴饮不断,间接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气。

  如今,伴随着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过年方式正在成为过去式。在平利,一座座社区工厂拔地而起,既让当地人实现了就近就业,也让很多家庭得以常年团聚,让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群体相应减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在汉阴,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各个村镇,让当地百姓实现了稳定增收;在紫阳,农村电商产业方兴未艾,日益惠及更多百姓,让他们的农产品有了更广的销路,也让他们干活更有动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有了政策,就有了产业,自然就引来了相应的人才。无论是返乡创业者,还是专门聘请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到来都将使乡村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发生质的改变。继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共同为乡村振兴谋划出力,最后形成一个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

  “我们安康有这么好的山水,群众又是这么的朴实勤劳,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子,没有理由不富裕。我相信,再过上5年到10年,我们陕南的电商行业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也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采访的最后,林红梅如此感慨。

  如今的安康,过年的景象正在发生着变化。喝酒打牌的人少了,忙着学习电商知识的人多了;村里的懒汉少了,想要找份工作勤劳致富的人多了;封闭保守的想法少了,与时俱进的想法多了……新的一年,300多万安康人,正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继续唱着凯歌奋进。

 

一月二十日,来自江苏常州的订单让“寻味紫阳”大礼包装满了长达十米的车厢。 本报记者 张权伟摄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