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年”品“画”传递祝福的力量
2019-01-24 10:49: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程天赐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年画新生代郭津伟介绍自己的作品《圆梦青山》《春之梦》。

  采访92岁的杨家埠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

  春节将至,工匠们在加班印制年画。

  王锡山扑灰年画作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文达和徒弟郗旺在刻版。

  农妇王树花在创作扑灰年画。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

  杨柳青木版年画《连年有余》。

 

  

  

 

  小寒节气,参加“年画重回春节”主题采风,寻访年画之乡,与一个个国宝级民间老艺人和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文创人士攀谈聊天,说“年”品“画”,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我极愿意被这种吉祥喜乐氛围所包围,内心温暖,踏实,祥和,美好。走进一座座年画博物馆,犹如走进中华文化和百姓心灵、趣味的百花园。年画中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的审美和生活愿望,让人直觉得我们民族民众的善良淳朴可爱!

  如果说,采风就是使自己进入(置身)一种特定的文化场域,引发许多新鲜真实的感受和思绪,写出有生命温度的报道,那么,我愿以这样的文字献给温暖我们内心的年画——

  年画就是“画年”,画出心中神圣无比的年。年味在年画艺人们的手底下活泼泼地创造出来了,飞向天南地北,飞向千门万户,飞向每个人的心间。有人提议塑造中国的“春节老人”(类似西方圣诞老人),其实,年画不就是春节老人、春节儿童、春节群众的集体画像么?它展示的是一幅散点透视、无比壮观的大美民俗图景。

  年画又是承载故事和祝福的“年话”,一年年不断重复,常说常新,让人百听不厌!它在当代文脉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中还有极高价值。这样的“年话”,我们当如何接着讲呢?

  留住年画之美

  民间有“有钱没钱,买画过年”的说法。年画是中华文化特质最鲜明、文化内涵最深厚、表现形式最绚烂而独特的民俗艺术之一。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通过年画表达对新一年生活的渴望和热爱,贴年画也成为春节的重要文化象征之一。

  每逢春节,人们把从集市买回来的年画贴在门上、室内、灶房、仓房、水井、马厩,把土地爷的神像贴在神龛上,寄托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增添节日喜庆。

  年画内容无比丰富,有敬神用的天神、地神、灶神、仓神、财神及弼马温(马神),有祝福祈祥的《吉庆有余》《一团和气》《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有镇妖辟邪的《钟馗》《门神》,有反映世俗风情、教人勤劳善良的《女十忙》《男十忙》《渔乐图》,一些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曲故事也都进入年画的题材,如《牛郎织女》《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呼家将》等,甚至包括变化的时事都能纳入画幅之中。年画的艺术表现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通过画面上的事物来象征寓意吉祥的内涵。如:画一只喜鹊在梅枝,就叫《喜上眉(梅)梢》;画一个胖娃娃怀抱金丝鲤鱼,手握一支刚采摘的莲花,就取名《连年有余》。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头项目的年画,它摹画出百姓的理想王国,是老百姓创造的农闲时自娱自乐、学史明理的生活文化,它不仅给人艺术享受,还使人从画面或故事受到启示和教益。

  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湖南滩头、陕西凤翔、广东佛山、福建漳州等,都是著名年画之乡。据说,武强年画鼎盛时,一年能印制销售一亿张,可见当年盛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快速转型,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加之,房屋格局、家居设计、布置等变化,原先贴年画门神、中堂画、炕围画的双扇门、中堂、土炕等载体消失或减少了。年画市场出现萎缩。年轻人乐于进城打工挣钱而不愿耐下性子学习传统手艺活。有的画村在城市化浪潮中被拆迁。年画的保护、传承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些现象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一批文化学者多方奔走呼吁,推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年画即是率先启动的项目之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实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保护工作呈现出以知识界为先导,国家推动、民间力量参与,各地年画传承人、艺术院校和文创工作者积极探索实践的新气象。年画正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滋养民族的精气神儿。

  老艺人的坚守

  采风活动第一站来到天津杨柳青。75岁的王文达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身体硬朗,一头短发,临窗在阳光下专注于手头精准灵动的凿刻,时间仿佛静止,但一晃竟已是半个多世纪!

  1960年,16岁的王文达凭借孩提时临摹连环画的基础考进杨柳青画社“年画训练班”。师从年画名师肖福荣、李长江,得到传统木版水印刻版技术的真传。

  杨柳青年画勾、刻、印、绘四道工序中,刻的难度最大,那是再现代化的机器也无法替代的手工技艺。王文达现场演示几个刻版步骤,先用凿子剔去木版的空白处,留下原稿墨线,完成墨线版。接下来将勾好的墨线稿反粘在梨木版上,以刀代笔,逐条线在木版上镌刻,将线外部分剔空。他说,木版线条必须“立得住”,润朗大气,技师要对原作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确保后面工序的精细度及柔和性,成为真正的版、画俱佳的艺术品。

  当问及“一位5年刻龄与50年刻龄的技师区别在何处”以及“如何传承这项技艺”时,王文达略加思考后说:“区别在于一刀一笔之间的贯气,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在刀尖上的是严谨和深沉,这一点需要用心去体会。传承是一项艰难但意义重大的事业,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培养年轻人。”目前,他已带出了7位得意弟子。

  在山东潍坊,记者拜访了92岁高龄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洛书。他是同顺德画店的第19代传人。80余年刀耕不辍,杨洛书5个手指中有3个已经不能伸直,常年定格在握刀的状态。他说,如果不握刻刀,这只手就是一只废手。可是记者看到,一旦握上刻刀,这只手就成了天底下最完美的手。刻刀在木版上游韧舞蹈,展现出艺术的神采魅力。

  正是这位老人,保护年画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敢。“文革”期间破四旧,杨家埠木版年画遭受毁灭性打击,杨洛书将一些珍贵的年画古版藏在粪坑里、藏在烂柴火堆里得以幸存下来。

  年逾九旬的杨老精神矍铄,谈起年画,一脸的骄傲,每一张画都是他的宝贝,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在安丘市青云山年画馆,记者采访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殿英、张运祥父子。张殿英今年83岁,制作年画62年。1997年他退休回到故乡安丘,创办了青云山年画馆,以“守正创新”为宗旨,全面恢复古代木版年画印制技术,收集、翻刻木版年画画版300余套。

  他和张运祥致力于年画创新发展,共同创作的年画长卷《农家乐》,用500多块木版,描绘了不同场景1000多个人物。该年画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年画的新希望

  采风时发现,一批70后、80后甚至更年轻的年画传承人涌现出来。这些年轻人有着清醒的文化自觉,他们有的守护传统年画的民间味,作品朴实率真;有的创造性转化,让年画生动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推出“新创作、新应用”。他们是年画的新力量、新希望。

  天津杨柳青画社的郭津伟,今年31岁,本职是年画装裱,业余时间从事创作。他的年画作品《圆梦青山》《春之梦》,表现美丽乡村、“一带一路”等新时代主题,含蓄生动,清新喜人。

  在山东高密市姜庄镇,1970年出生扑灰年画世家的王树花,7岁开始跟爷爷王锡山学。16岁,王树花就在爷爷鼓励下把扑灰年画中的踢毽子、母子图、姑嫂闲话、百寿图、渔翁得利、大财神等老题材,赋予一些自己的创意,开始了艺术创作之路。近年来,王树花逐村遍访民间老艺人,先后恢复1000多幅传统扑灰年画的老画样,创作了200多幅新题材扑灰年画,并在家里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和传承体验互动区。

  扑灰年画,用烧成炭化的柳条描线起稿作底版,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敷彩、描金、勾线,半印半画而成。

  作为扑灰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树花认识到“原汁原味”的重要性,她的作品被公认为“原生态地保留了扑灰年画的传统风格”,在当地百姓中有着较高的认可度。村民盖新房、搬新家都喜欢挂她的扑灰年画。像王树花这样的艺人成为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中坚力量。

  在苏州桃花坞,80后的木刻年画工艺美术师乔兰蓉,讲述了她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缘。2001年,她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读书时看到桃花坞木版年画展,很是喜欢。两年后,学校针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类别招收传承人,乔兰蓉开始系统学习木版年画。她在传承基础上给年画注入时代审美和现代观念。2015年,她受邀入驻苏州诚品书店开设了乔麦年画工作室。以桃花坞年画为设计元素的衍生品,丝巾、手包、灯饰之类,很受市场欢迎。

  乔兰蓉发现,桃花坞年画的招牌固然是传统的《门神》及可爱的《一团和气》,然而这些面孔不可避免有些老旧,未必适合现代家庭的陈设布置。桃花坞年画需要新产品、新图式。于是,她创作“午候系列”等作品,将姑苏风味、江南生活与传统木版年画风格相融,在黑、白、灰色调的园林式江南人家中,案头摆放一篮色彩艳丽的鲜花,篮子古雅,花叶舒展,传达出岁月静好的气息,呈现了新一代年画工作者对桃花坞年画时代感的理解。

  在四川绵竹,“三彩画坊”创办者贾君将绵竹年画与其他物件相结合的创意不断涌现出来: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瓷器、木艺;文化衫、抱枕、被套、桌子、镜子等等。屋外广袤的农田也带给贾君很多遐想:“我还想将年画与农田相结合,做艺术田园、做年画街区。”她谋划着在绵竹年画里呈现更多与众不同的卡通形象,更多地与年轻人结合。

  传统内核,时尚外壳。重建年画与现代人的情感连接,年画正耕耘出越发广阔的发展空间。

  乔兰蓉说的好:“年画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跟节日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应该是跟每一天都有关系的。”

  可不是吗?年画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不只关乎年节,也关乎每一个当下,它承载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基因讯息,它能给人祝福,给人鼓舞,给人力量,给人希望,这也正是呼吁“年画重回春节”的意义。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