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洛江区罗溪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纪事
2019-07-18 09:4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蔡茂楷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设在村民小组,由党员、小组长、乡贤、族老和年轻人代表等组成的“党群圆桌会”。资料图

 

  “考上大学的,一本奖励2000元,二本奖励1000元。”“利用抛荒地种万寿菊,增加村民小组经济收入,我同意。”在6月下旬的一个“党群圆桌会”上,罗溪镇新东村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村里的“大事”。

  罗溪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北部,四周山岭环绕,水系纵横交错,素有“泉州后花园”的美誉。为更好地管理好村里的各项事务,罗溪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形成了1个党支部+1个党群圆桌会处事制度+社会力量的“1+1+S”乡村治理模式。

  这个以“在村民小组建立党群圆桌会,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乡村治理”为主线的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了经济发展。2018年,罗溪镇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300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1.62万元,新农合参合率99%,新农保参保续缴费率94%。

  

  

 

  推行“党群圆桌会” 构建乡村治理同心圆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权自己使,自己的利自己享。为破解乡村社会治理难题,激活群众参与村里各项事务的积极性,以“党领民办、群众自治”为主旨,罗溪镇在基层政权的神经末梢——村民小组,建立由党员、小组长、乡贤、族老和年轻人才组成的“党群圆桌会”。

  “党群圆桌会”一方面广泛听取和吸收村民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并向党委和各党支部反馈;另一方面,向村民输送上级的各指导性政策,解决各项政策深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个双向职能,使“党群圆桌会”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同心圆”。

  “我们兄弟俩一家的土地目前是有4亩多,会全部让出来,发展这个万寿菊。我们出地出力,能不能成功靠技术,政府有技术来扶持,我们的信心很足。”有了可以畅所欲言的“党群圆桌会”,新东村村民黄世木对村里的发展项目特别配合。

  “把土地整合起来,用保底加分红给大家,村民们的想法不仅得到充分尊重,又有了新收入,肯定就会很高兴。”新东村党支部书记黄江河很有感触,“以前,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机制,明明是一件各方受益的事,就是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

  自2016年以来,新东村“党群圆桌会”的影响力已扩散至全村11个村民小组,有力地凝聚了各小组对党委的向心力。

  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以来,东兴村民小组和路厝村民小组对村里存在“偏见”,只要涉及他们的重大事项,几乎都持反对意见。这一“凡涉及必反对”的现象,在“党群圆桌会”成立后,得到了彻底改变。现在,这两个村民小组全力拥护镇党委各项工作,连接市区西环路征地建设等重大项目都得以顺利推进。

  为夯实“党群圆桌会”制度,对“党群圆桌会”成员中的党员,罗溪镇党委坚持落实党课与工作经验交流周研习会制度,强化党员的培训锻炼和能力提高。对“党群圆桌会”中的群众,特别是有专长、有品德、有志向的人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其参与治村理政的能力,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随着处事原则、议事程序等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党群圆桌会”的作用已越来越凸显。自2016年以来,试点村有效解决群众土地纠纷70多起,村民信访50余件,邻里纠纷100余件,促进各种群体利益和社会资源整合,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影响力。

  

  

 

  整合社会力量 形成乡村治理大合力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罗溪镇是著名侨乡,外出经商能人多,其中不乏敢拼善赢、成就卓绝的“大能人”,不乏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自家人”,更不乏关心家乡、能为罗溪建设出谋划策的“贴心人”。

  “如何招贤聚贤,把乡贤们变成我们的‘智囊团’,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罗溪镇党委副书记林堃鹏说。为充分调动在外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该镇成立了11个红色乡贤参事会,461位德行好、口碑好的乡贤入选乡贤人才库,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智囊团”。

  捐助村里基础设施,发展村里经济,修族谱,修古厝,红色乡贤参事会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募集资金近8000万元,扶持9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5000余人,培养商业精英100余人,捐建村级服务中心11个,造桥修路70余座(条)。

  好面子,讲排场,铺张浪费,不良的风俗习惯让百姓不堪重负。以前,罗溪镇党委、镇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措施整治,但收效甚微。红色乡贤参事会成立后,乡贤带头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在这些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全镇移风易俗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突破。2018年,全镇仅节省婚丧开支就达1020余万元。

  为吸纳更广泛的人士参与乡村治理,罗溪镇不定期地向支持试点村发展的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侨胞侨眷等,通报并公开党委决策情况、试点村发展现状、财务情况、村务党务情况,接受监督,听取意见和建议。自2016年以来,共向他们通报、公开8次,接受意见建议19条,更好地调整了试点村的发展方向,有力地推进了试点村发展速度。

  为打通干群联络的最后一公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罗溪镇推行1名党员挂钩联系5名知名社会人士的挂钩联系办法,鼓励他们围绕镇党委决策部署和试点村发展目标出谋献策、出力奉献。罗溪镇香港同乡会同胞、大济公益协会人员共筹集资金8500万元,建设禅意文化区,乡贤捐款30万元并带动社会各界捐款200多万元建成新东村景区服务中心。

  

  

 

  围绕经济发展 促进乡村治理大提升

  

  实现乡村快速、持续发展,是乡村治理的本质要求,也是“1+1+S”乡村治理模式的应有之义。围绕经济发展这个总目标,罗溪镇党委牵头,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山林、田间、村巷考察调研,挖掘整合试点村全域资源,一系列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举措得以快速推进。

  全村一盘棋,统一对外招商。依托“党群圆桌会”中的党员,注册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党员群众发挥经济才干、施展致富本领提供平台,并以公司为主体,洽谈融资引资合作事宜,使全村一盘棋。盘活村集体土地和农村自有土地,实行土地、房屋入股,既保障了村集体和群众收益,又降低了投资方投资成本,为打开试点村发展局面提供有效载体。

  产业多元化,聚合发展特色。鼓励群众依靠生态资源,成立农业合作社、药材合作社、食品合作社等,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在试点村建立红色动力网络联合党支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带领群众通过网络平台推销农特产品。并以此为契机,建设农村电子党务平台,集“三农”发展、当地特产推送、扶贫脱困、招商引资于一体,打造农村党建4.0云平台。

  人才深发掘,储备振兴动力。注重发掘有品德、讲奉献,有能力、讲实效,有威望、讲发展的各类农村发展人才,为农村振兴储备人才。依托“党群圆桌会”,罗溪镇17个村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现全镇17个村零上访、零信访,社会风气得以净化。

  罗溪镇有17个村委会、220个村民小组,乡村文化建设是镇里的一项重点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新东、钟山等4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提升改造;龟峰岩德孝文化休闲公园及洪四内洋山德孝文化广场建设顺利推进;在“乡村记忆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洪四村获评市级“乡村记忆文化示范村”;举办两期“罗溪讲古”,生动活泼地宣传罗溪的名人轶事、历史文化、特色民俗和自然景观。

  “‘1+1+S’乡村治理模式,为基层聚合力,为民主决策立规矩,为乡村发展找出路,是一个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镇党委书记林金荣说,“随着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镇里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罗溪镇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成功“脱壳”,4个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

  记者手记

  

  

 

  群策群治才能迎来新发展  

  蔡茂楷

 

  罗溪镇是福建省泉州市著名的侨乡,在外创业的“能人”多,经济也相对发达,但凡这类乡村,因为大家都很有本事,谁也不服谁,往往容易出现“心不齐”的状况。这一状况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明明是一项很好的政策,是对大家都有益的事,就因为村民之间的“矛盾”“内耗”而实施不了。

  在采访中,记者就真的遇到了两个“为反对而反对”的村民小组。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两个村民小组老觉得他们没受到足够的尊重,总是条件反射式地反对村里一些重要事项。在长期的“反对”中,村民的共同利益受到了损害,村里也错失了一些发展机遇。

  怎样才能有效治理这类乡村,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在长期的实践中,罗溪镇党委以突出党建为抓手,摸索出1个党支部+1个党群圆桌会处事制度+社会力量的“1+1+S”乡村治理模式。

  这一模式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充分尊重了各村民小组的意愿,调动了社会各方的力量,形成了群策群治局面。短短三年间,全镇农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把17个村引向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