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为难
创新人情表达形式,移风易俗做表率
李鉴(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月形山社区党支部委员):关于村民家的红白喜事,我觉得应该创新表达方式。遇红事,可以以村“两委”的名义前往祝贺。集体经济条件好的,顺便出点彩礼表表心意也无妨;集体经济条件不好的,口头表示道贺村民也能理解。但最好是形成一种制度,“份子”出不出、出多少有个具体规定,以保证所有村民都一视同仁,防止厚此薄彼和少数人说了算。这样,既减轻了村干部的压力,又提高了村“两委”的凝聚力、倡导了新的风气。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融入村民的最好办法是多服务、多办实事。必要的人情往来固然需要,但与实实在在的工作比起来,那只是“小事”。过分应酬于人情往来而忽视工作,是难以得到群众拥护的。毕竟群众最看重的还是村干部的工作态度和能力。
王宇嘉(江苏南京江宁区淳化街道吴墅社区主任助理):我们这些“村官”,多数不是本地人。能够被村民邀请,说明在村民心中有一定地位,他们的欢乐能够与你分享,忧愁愿意与你分担。我所在的社区有几个自然村,地域相距较远,村民家有事一般只会请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请我们的不多。我也就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婚事出过几回“份子”,村民家的“份子”钱出得倒不多。但本地村官有的一个月要出好几个“份子”,经常抱怨压力大,但最终还都去了,这就是所谓的“乡风民俗”吧。不去吧,人家要么说你舍不得钱,抠门;要么是看不起人,清高。反正挺难做的。
我觉得对这类事情心态要放好一点,不要为之所累。别忘了,大学生村官还有一份责任,那就是倡导移风易俗,引领社会风尚。村民家有喜事前往道个喜是应该的,但并不一定非要出“份子”,当然也不要轻易接受吃请。
村民图的是体面,并不在乎“份子”
潘虹(重庆市涪陵区龙桥街道汤家院村原书记助理,现为龙桥街道党务办科员):我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很少去村民那里随“份子”。有时候村民邀请你,那是好客,不一定非出“份子”不可,村民主要是图个热闹。你想想,一个村1000来户人家,一年办事的也有一两百户,如果都去的话肯定不现实,自己掂量着就行。只要我们平时为集体办事公开、公正,村民也不会为难你。村民也是明白人,并不是说他家办喜事你没去随“份子”,你去办公事他就为难你,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份子”随不随、出多少,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没必要给自己增添经济和精神负担。
谢玉红(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江口镇金堂村主任助理):我们这里大致分几种情况。对于弱势群体如五保户、低保户、老党员和老干部等家里有红白喜事,村委会一般都会随礼。村民家孩子考上大学、读研究生等,村委会也会代表全体村民点歌点剧表示祝贺,一般花150元左右。村民过生日,视关系由村干部个人随礼。此外,村民家生孩子,村委会不随礼,村干部个人一般也不随礼。
在农村,村干部虽“小”,但毕竟是个“官”。村民邀请村干部参加家里的大事小事,往往图的是体面,“份子”出不出、出多少他们并不在乎,所以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在多数村民看来,你去了就是赏光、给面子。千万不要因为怕出“份子”而故意回避,那样会拂了村民的心,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影响与群众的感情,影响工作的开展。
另外,我们对本村一些“精英”、“能人”家里的红白喜事,村“两委”成员也会到场。为的是与他们加深感情,希望他们为村里的建设多出主意,多支持。
既要入乡随俗,也要量力而为
陈田田(河南信阳长台关乡余寨村主任助理):我们这里村民家有红白喜事时,一般会邀请村干部,村干部大多也随礼。这成为不成文的习俗。我工作的村刚好是我的家乡,去年11月我父亲去世,村干部专门派了代表来我家随礼、慰问,令我十分感动。
我的工资每月850元,加上各项补贴、奖金,一年收入总计不超过1.5万元。如果经常出“份子”,或者不顾自身条件出大额“份子”,工资很快就会花光,甚至连生活费也得借,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觉得,出“份子”尽管有压力,但村民真心邀请你,说明拿你不当外人,不去也不合适,至于随礼多少,应量力而行,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有句话说得好:礼轻情义重嘛。
就面上情况而言,村民们家中有红白喜事,一般总是邀请平时有人情往来的邻里和亲戚朋友参加,主动邀请大学生村官的并不是太多。对这种情况要正确对待,不要误以为村民对你有什么想法。
叶琛(浙江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万金湖社区党委委员):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增多,住上楼房的农民也慢慢告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村民间的人情往来比以前少了许多。听村民介绍,以前那才真叫热闹啊,一家有事,全村请吃。但送礼都是很薄的,比如红事就送箱子、棉被什么的。白事包个二三十元红包。而现在呢,红事都到酒店办了,白事则交殡仪馆操办。请的人多是至亲好友,邻里乡亲和村干部基本上不请了。
当然,各个地方的情况有所不同。我觉得,从村民心理角度看,出“份子”的多少远比你去不去要重要得多,因为很少有人是图“份子”才请你的,很大程度上是看得起你,把你当自己人。因此,该去的就要去,有钱多出,没钱少出,但要防止李家多赵家少的现象。只要平等相待,即便“份子”很轻,村民也不会议论。
徐囡(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灯塔村主任助理):群众家里有事请你,其实是件好事,说明你和村民处得比较到位。我以为,出“份子”这件事一要入乡随俗,二要适当超脱。如果不去攀比,只为表表心意,相信经济上不会有太大的压力。问题是我们自己往往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常常以“份子”的大小来衡量感情的轻重,以为出少了拿不出手。大学生村官一人在他乡工作,收入也不是很高,群众不会为你出多出少而计较。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自己家里也会有事啊,该办的办,“份子”钱不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