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立足实际,在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上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着力完善管理监督机制,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环境,“三抓三增强”提升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水平。
抓实践重磨练,增强综合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六个一”工程服务民生。大力实施“走访一遍全村农户、记录一本民情日记、写好一份调研报告、亮出一份公开承诺、帮扶一户困难家庭、办好一件惠民实事”的“六个一”工程,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环境中吃苦磨练、服务民生。二是志愿者服务队传播正能量。大学生村官联合西部计划志愿者、农村人才振兴计划人员、特岗教师、非公企业志愿者等群体成员组成多支服务队,根据专业特长,按照社会具体需要开展活动。进敬老院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开展义务劳动等;进社区维修家用电器和家具,安装计算机及附属设备,维护通信网络,开展政策法规宣传,为1至3名中学生辅导功课,教妇女练习广场舞、瑜伽,组织社员开展各类健身活动等;进梨园景区、各条主要街道和胡同巷子捡拾垃圾、清理废物;进体育场集中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是多岗位多角色历练促进健康成长。59名大学生村官,全部挂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开展具体工作;全部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民情信息收集员、矛盾纠纷化解员、为民服务代办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组织生活指导员”参与实际工作。4名大学生村官被县委组织部抽调到四项重点组织工作检查组中,随队深入全县各类基层党支部中督导“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民情报告制度落实、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后进村(社区)整顿等工作,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县情,增长见识;5名大学生村官被市县纪委抽调担任行风监督员,随机到窗口服务单位进行模拟办事、到村了解干部下基层情况;7名大学生村官在规定时间内被选派到县综治、信访、计生等部门进行锻炼,回村后成为专项工作的行家里手。
抓管理重监督,增强组织观念提高纪律意识。一是落实好三项制度。执行请销假制度。大学生村官个人因病、因事确需请假的,向镇党委写出书面假条,待核实后报县委组织部组织科批准。因变化需要销假的,及时到县委组织部组织科办理相关手续。实施定期汇报制度。大学生村官每个月向镇党委分管副书记汇报一次自己的工作情况,每个季度向县委组织部领导汇报本季度的工作情况,组织部和镇党委根据表现情况,适时矫正偏差,提出指导意见。推行双向考勤制度。村(社区)两委根据大学生村官到岗情况,每天在“专制”的考勤表上进行登记,缺勤的注明原因;月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签字、大学生村官签字后报镇党委,党委副书记、书记签字后存档备案;根据考勤情况,镇主职领导及时和本人进行谈话沟通,或勉励上进,或批评指正,或根据需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年终考核。每个季度,村两委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测评,测评包括思想政治变现、工作作风、工作实际、群众评价等;年终,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上发放问卷调查,由本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一年来的表现进行满意度测评和工作专项测评;同时,镇党委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体述职、个别谈话,组织各村(社区)主职干部了解本人全年实际情况。最后,根据综合表现,进行打分排名,最终确定大学生村官考核等次。变现优秀的,优先推荐参加各类教育培训考察、各类评优树模、各类编制内招考招录、各类用人单位招聘。
抓保障重激励,增强基层观念提高政治定力。一是加强人文关怀。坚持好谈心谈话制度,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每半年和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集中谈话,镇党委书记、副书记每个季度逐个和本辖区内每名大学生村官面对对面交流一次,谈生活、谈感情、谈理想、谈工作,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疏通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及时消弭不利因素。坚持六必访六必谈:有困难和挫折时必谈、思想情绪有波动时必谈、发现苗头性倾向问题时必谈、有群众反映时必谈、面临调整或变动时必谈,生病住院必访、婚生必访、家里有变故必访、生活苦难必访、重大节日必访。实行组织部部机关干部联系培养制度,除了镇党委成员包抓外,县委组织部每名干部联系1-2名大学生村官,关心其工作生活,解决实际困难。此外,拓宽村官交流平台,建立大学生村官QQ交流群,成立外籍大学生村官同乡会,定期组织联谊互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二是落实基本保障。县委组织部行政科每月足额发放工作、生活补贴2330元,每年增发1000元艰苦偏远山区津贴,为新报到的一次性发放安置费2000元,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费用统筹保险,根据实际落实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和女性生育保险。镇村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住宿场所、饮食场所,方便其生活。三是拓宽流动渠道。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支持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级各类招录考试及用人单位选聘。2013年以来,先后有9名大学生村官通过省考成为公务员、基层政法干警,3名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名成为人才振兴计划工作人员、特岗教师,3名成为城市社区工作者。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大型非公企业招聘中,5名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四是支持干事创业。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扶贫办、交通局、民政局等多家单位联合提供资本、技术、信息、行政、交通等资源,扶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支持他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经济协会等组织,先后有7名大学生村官不同程度发展了具备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带领当地群众致富。截至目前,共建立各类经济产业协会或组织12个,发展产业基地7个,种植栽培类示范基地5个,养殖类示范基地2个,年间接创收近800万元。其中,四郎镇流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周李军建立烤烟示范基地1个、发展烤烟1500余亩,建立养猪合作社1个、生猪存栏量7210余头,建立油茶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油茶2100余亩,仅此三项,促进本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8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