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农村工作,遇到具体问题总感觉无从下手,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扬州大学着力实施“源头工程”,通过多种形式为该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撑,使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
“有了母校老师的全程指导,创业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乱碰了。”这些天,江苏省扬州市汤汪乡九龙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卢建华非常高兴,就在前不久,他把自己的“幸福快车餐饮服务中心”创业项目送到了设在乡里的“创业模拟实验室”进行评估,经母校老师悉心指导,迅速解决了项目中管理、信息等方面的难题。
“创业模拟实验室”,其实是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门设立的一个联络机构,通过这个平台,将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和各学科的专家教授联系在一起,只要大学生村官遇到困难,这些专家教授就是随时可调用的“智库”。
扬州大学提供的创业服务平台形式多样,大学生村官想“回炉”学习,随时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学科专家。
在江苏省涟水县南禄办事处东兴村担任村官的王坤一度是村里的“创业明星”,当上村官没两年,他一人就创办了三家企业,可王坤一直说,真正的明星应该是母校的创业导师,“有了他们,我就不愁有什么槛过不去了。”
刚开始到涟水任职,王坤与一个同伴在村里办了一个乳鸽养殖场,当地政府为此特批了10万元贷款。但到年底时,眼看2000多只种鸽就要孵化幼鸽了,王坤心里打起了鼓:虽然自己学的是动物科学,但真正大规模养鸽还是头一遭,政府给了这么多帮助,万一孵化不成功怎么办?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王坤回到母校,找到了养禽学教授王志跃。王教授不仅针对王坤的问题传授技术要领,还向他推荐了食品科学专家杨明教授,指导王坤如何进一步做乳鸽的食品加工。短期的指导终究是权宜之计,解决不了长久的问题,后来校方提出,与王坤开展技术合作,校方为养殖场提供技术保障,养殖场则负责为学校提供科学实验基地。如今,王坤养的乳鸽已顺利产下第二代,到明年养殖规模将实现翻番。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喻礼怀告诉记者,该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中,不少人返校时都反映了同一个尴尬:创业时才发现自身知识的缺乏。
“大学生村官希望‘回炉’充电,我们就集合高校的智力优势,柔性组成一支创业导师团。学生需要哪方面的专家,就及时给予支持。”喻礼怀说,这些创业导师包括该校在职教师,也包括退休的专家教授,指导的方式可电话咨询、上门指导,也包括利用QQ、E-mail、MSN、Blog等网络平台。
在扬州大学,这类针对大学生村官提供的种种支持被称作“源头工程”。该校先后在宿迁、连云港等地建立了“大学生村官远程科技服务指导站”,启动了“大学生村官培养直通车工程”,与村官所在的村支部建立共建关系,援建了一批“村官科技图书室”。今年,他们又与扬州市邗江区联合开设了“大学生村官周末课堂”,为该区12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行村镇规划、企业管理、种植养殖、民事调解、基层党建、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指导。
“从学生时期就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这样他们才能在走上岗位后尽快适应环境。”扬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张继华告诉记者,该校针对大学生村官推出的培养计划,其实从上学期间就已经实施,比如医学院与江都浦头镇合作共建“村官孵化基地”,让有志为农村服务的在校学生跟着村官上岗实践;园艺植保学院开设“村官课堂”,请来专业人士教在校大学生如何处理农村工作中的各项事务;动物科学学院每年都请该院走出的大学生村官做专场报告,与应届毕业生开展“对话村官”活动,让在校学生了解村官的工作生活状态。“我在乡下这一年”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准村官”挂职锻炼、青年学生农村训练营……一批富有创意、体验式的农村教育活动,让扬大的学生了解农村工作、向往农村工作。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数十位毕业生从扬州大学走出,成为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