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痕”与否,两难之间
2022-04-24 10:5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清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5年,我正式成为家乡政府的一名公务员,7年来,先后在水务、县府办、执法、创建办、发改委、纪委等多个部门学习历练。革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一直是上级领导反复强调的要点,精简文风、会风的工作要求,也层层传达到县、乡镇、村社这一级级机关。

  大方向上,我身边的形式主义之风有逐步消减的趋势,但身处基层,难免有一些工作高度依赖“留痕”来判定成效。在对抗形式主义这个问题上,是否“留痕”,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在基层看来,这也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个大背景导致的为难局面之一。在各项工作的传达部署和成效反馈过程中,如果没有“留痕”(填报表格材料),相关工作的监督与核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一日不能得到解决,杜绝“过度留痕”的目标就一日不能实现。

  之前在机关办公室时,我最害怕的就是临近过年这段时间。此时,年终总结、考核等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准备的台账项目,包括意识形态、党风廉政、工作宣传情况、信访维稳情况等不下10个。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必须对照每一条考评的细则编制文件、总结材料。要完成一个年度的考核,我一个人就要准备100多页的材料,各部门办公室,也都要集中加班。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留痕”并不理解。前些年,涉及汛期、台风、维稳等工作时,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往往要签订一堆责任书、承诺书等,确保工作压力层层下达。为了保证“留痕”效果,很多基层部门会制作大量宣传图册、展板、工作纪实,并举办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与此同时,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微信公号用来宣传工作动态。总体而言,大多数部门的新媒体宣传都缺乏新意,效果也不明显,但一个基层机关部门一年的宣传制作费用,就可能达到10万-20万元。此外,日常会议的数量也很多,一些单位的“一把手”参加会议的时间占据了工作总时间的一半以上。省市层级的工作会议结束之后,下属地方又会层层召开县级、乡镇级的部署会议。这些会议时间长、内容相对重复,但会议记录同样必不可少。

  对我们这些基层干部而言,越在基层,对家乡和工作单位的归属感越强。因此,我们无不希望能给家乡和单位争取荣誉、添光加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争取月度、季度、年度的评比优秀,我们自然要想方设法留存工作成绩的证明。舆论讨论的“过度留痕”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基层干部工作焦虑的外化表现。近些年,很多地方积极开展“数字化改革”,但在基层,囿于一些干部的技能水平和观念惯性,所谓“数字化”可能就是先填写一些表格,再把内容录入进去,其理念和初衷并不能很好体现,一些用于破除形式主义的工作创新,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未必能真正给基层减压。

  在工作中,我也曾遇到上级部门来到本地,对消除形式主义工作展开调研督察的情况。但是,能让基层干部坦诚大方说实话的机会并不多。一个地方能否在实质上消除形式主义,关键之一就在于主管领导的工作观念。我们这边的县城,一般每隔2-3年就会更换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可以说,机关工作的风气和侧重点,很大程度上与各级主要负责人息息相关。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我也逐渐认识到,“留痕”在基层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在当前的条件下,不是所有“留痕”工作都是“过度留痕”,某种程度上,“留痕”也是工作规范化的一部分。以社区、村级财务支出为例,按照规定程序,支出需要经过两委会、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账目必须留底并及时公布。程序上的层层规定,是为了最大化保障百姓的基本权利,确保公权力公正行使。回过头去看最近5年的村(社)工作台账,通过“留痕”工作留下的记录,展现了相关工作逐步规范化的过程。而这也是一份政务公开的证据,不仅能让上级有关部门看到基层工作的成效,也能让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基层治理的核心目标,始终是最大化保障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留痕”也好,“去留痕”也罢,目的都在于最大化集中精力,为百姓做事。有现实意义的“留痕”,我们花多少力气都愿意做,“为留痕而留痕”则绝不足取。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迫切希望形式主义之风得到解决,最主要的理由不是为了自己轻松,而是为了提升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把工作做好、做实。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