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仍需努力!
2018-07-17 17:11:00

  夏日阳光明媚,天气炎热,我随着驻村工作队员们再次回访农户。走过蜿蜒的小路,爬上山坡,我们终于到了位于坡顶的老张家。他刚好运完沙石回来,滴滴汗珠顺着老张黝黑的脸庞滑下来,浸湿了他这件已经洗得泛白的浅绿色衬衣,我不禁对面前这位话语不多但勤劳朴实的人心生敬意。

  老张今年40岁,家中共有5口人,他家夫妇二人、老父亲还有一对儿女。女儿和儿子在鸡足山镇九义学校读小学。前几年他因建房时一次意外导致腰部受伤,看病和建房的巨大开销让这个本不算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针对他家的困难,村里经过严格的精准识别程序将他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帮扶。几年来,夫妇二人将帮扶的5万元的扶贫产业贷款用来发展核桃、冬桃、附子种植和生猪、肉牛养殖。挂钩帮扶的省质监局也帮助他家硬化了院落,建盖了圈舍,用于养殖猪牛。同时,老张还购买了一辆二手货运拖拉机,每逢农闲季节就出去跑运输帮人运砂石,妻子则时不时在村内打打零工。夫妇二人为人勤劳,肯吃苦,在村中口碑极好,接到的活计也比较多,搞运输和打零工的收入也不错。2016年以来,两夫妇一个月务工平均收入可达到四五千元。辛勤的劳作、诚实的经营,加之各项扶贫政策的帮扶,2016年12月,老张家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在走访中,我们和老张聊起他们家的生产生活情况,老张从不回避,和我们如实交谈,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老张从未和我们索要过什么政策,最记得的就是他多次讲的的一句话:“难处(困难)还是有,不过没事,自己想想办法就可以解决了。”这朴实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自信和自强!

  闲谈间,院落里的猪仔们开始叫唤,我们同他一道去喂猪。只见他拎来一个黑色塑料桶熟练地将猪食(糠面)搅拌好倒进了猪仔们的食槽中,这些个饿极了的小猪们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今年他共养了12头生猪,但近期猪价持续走低,老张有点发愁:“包谷一块几一斤,家头又没种,还要去买包谷,猪价又降,这几头猪卖的话能卖一万多块钱,抛去成本么也没啥赚头,保本就不错了!”看出了我的疑惑,老张又笑着说道:“这其实也没什么,我们农村头不容易攒钱,养猪就是一小笔一小笔的钱买猪食喂它,养得差不多了卖出去么存一大笔钱,赚就赚得一个零存整取。到关键时候一起取出来发展其他生产!”在我过去的认识中,农民养猪赚钱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老张的这句话却让我对散养户养猪有了新的认识,在深深感受到农民生活艰辛的同时又被他这种乐观的态度和有效的经济统筹方式所感动。

  回程的路上,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高兴却又沉重。高兴的是看到了贫困户自强的希望,沉重的是群众的难题还需解决!

  在我们这儿,像老张这样家中养几头猪的散养农户实为常见,他们没有养猪场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很多农户卖猪都是等着人来村子里收购亦或是将猪运到集市上进行贩卖,加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下致使他们养猪想要获得大笔利润的确困难。

  值得欣慰的是,虽说很多像老张一样的农户在养猪方面难以赚钱,但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转换着生产成本,使有限的资金合理地运用到家庭发展上。

  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路上,我们帮助他们树立了发展意识、发展了产业、提升了内生动力,许多群众脱贫了,但是在帮助他们致富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去做。贫困就如顽瘴痼疾,但终归是可以治好的个体,致富则是系统工程,需要从更大的层面去帮助老百姓解决农民个体无法解决的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等瓶颈问题。在刚刚起步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农民理思路、打品牌、闯市场,帮助他们找准因地制宜的路子,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优质和规模化产业,让他们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市场化的潮流中取得一席之地。在这条路上,我们仍需继续发力!(作者为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大坝子村委会大学生村官)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曾椿鳗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