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筑起了一条连通村民的“心路”
2018-05-11 09:40:00

  2017年11月,我参加了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考试。很幸运,入选了,被分配到临溪镇新街村担任书记助理。

  12月3日,我第一次走进新街村。这个宁静的山村,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远山流入,唯一一条进村公路沿着河道蜿蜒,民居分布在道路两边。从村书记口中我了解到,新街村面积近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0余亩,林地面积1.68万亩。全村711户2325人中,多数务农。

  走进村委会,墙上挂着一幅新街村“扶贫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了各村民小组以及贫困户的位置,有一排大字十分醒目:2017年新街村稳定脱贫9户,不稳定户和未脱贫户78户216人。低保户35户65人,还有五保户5人和残疾村民49人。我很好奇,这张“扶贫地图”到底代表着什么?村书记向我解释道,“我们村虽然2015年已经整村脱贫了,但我们依然还有78户没有稳定脱贫”,帮助这些村民脱贫,不仅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更是要对得起“村干部”这个身份,对得起群众对好日子的期盼。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向村“两委”虚心请教,逐渐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12月11日,是我到新街村的第8天,村主任提出带我去走访贫困户,实地感受村情民意。在没有走进贫困户之前,我以为贫困户不过是生活上比城里人稍稍差一点而已,但当我真正走访之后,发现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从村委会出发,我坐上村主任的面包车,沿着山涧公路行驶了约30分钟,来到一条断头路口,主任喊我下车,“前面不通公路,车子走不了了”,我很惊讶,顺着主任所指的方向看去,一条羊肠小道在山崖上盘旋而上,看不见尽头。这是一条人踩出来的原始土路,长满杂草,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只能摸索着前进。走了约40分钟,满头大汗的我和村主任终于到了目的地,这是一座孤零零的老旧吊脚楼,一位七旬左右的老奶奶见到我们来,开心地打起招呼,搬出一条板凳,随手擦了擦灰递给我们坐。村主任问道:“嬢(我们这儿对老人的称呼),今天在屋头做啥子哦?”“还能做啥子哦,老了,动不了了,趁天气好,晒一下被子。”随后的一个小时,基本上都是村主任和老奶奶在闲聊,我在旁边记笔记,这户人家的情况,逐渐在我脑中清晰起来:这家有老奶奶和儿子两人,儿子外出打工去了,一年才回来一次,穷得连媳妇都没娶上。老人体弱多病,常年吃药,种不了地,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生活。大约是很长时间没和人聊天,老人有说不完的话。临走时,还依依不舍地说:“太谢谢你们喽,走这么远来看我!”

  回村委会的路上,村主任告诉我,他每个月都会来看望老人一次,一方面是看看老人过得好不好,帮她干干活,另一方面是顺便跟老人的邻居做做工作,请他们帮忙照顾好老人。

  最近,村主任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村里刚刚为老人规划了一条乡村公路。不出意外的话,明年3月份这条水泥路将修到老人的家门口。以后老人出行,就不用走那条羊肠小道了。

  主任的言行,润物无声。在我的心中,也筑起了一条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的心路。

  (作者为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新街村书记助理)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谭睿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