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驻村工作一周年之际
时光如流水,转眼,我作为盐井村的大学生村官已在岗工作快一年了。回首走过的300多个日夜,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刻满了基层、农村、群众、扶贫的字眼。
一年前,我裹挟着残留的书生气、带着对基层工作的新奇和怀揣着青春的激情回到这生我养我的村庄;一年后,大口吮吸乡村丰富营养的我早已不那么稚嫩与青涩。这一年里,我彷徨过、挣扎过、挫折过,甚至暗自神伤过,但回首走过的村官路,更多的是在我深沉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心灵得到慰藉梦想得到扎根和生长,那是一种久违的踏实与灵魂的归宿。告别了霓虹闪烁、灯红酒绿的城市,回归到宁静而致远的村庄,这里的一众父老乡亲还是那么的淳朴与亲切!
自己的村庄本该再熟悉不过的,但漂泊在外求学多年让我对村情民意有了不少的生疏。记得刚报到时,我们村的副书记把我从镇上接回村上,干练的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那时起,一声声“凌姐”时常荡漾在办公室里,哪个情况不清楚了一声“凌姐”,哪个村民小组不熟悉了一声“凌姐”。其实我是幸运的,驻村的日子里村两委的“百事通”们带我很快的熟悉了村情民意。村里有擅长写作、下笔如有神的杨长亲书记,有踏实肯干、基层经验丰富的郑帮贤主任,有群众基础深厚、调解工作老练的蒋成兵副主任,有业务知识熟练、热枕扶贫的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各显神通”为民服务的村两委成员们。他们对于初涉基层工作经验欠缺的我要么在“私相授受”要么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成长添了一把肥、浇了一瓢水、锄了一次草,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们我绝不会对村情民意熟悉的那么透彻那么直接,融入工作不会那么快,群众基础不会打得那么牢。
驻村工作这一年里,几个“大事件”让我与群众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小郑”的称呼也在群众中扩散开来。农业普查我独立负责一个调查小区,初与群众接触,虽是本村人的我,好多村民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们,每到一户的开头语总是“你好,我是村官郑静,我来搞第三次农业普查,耽误你们一会儿。”回答我的也总是简单的“哦,家里坐。”
因为与群众不熟络,交流也变得生硬。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耳边总能回想起刚到村与蒋副主任参与调解工作时叮嘱我的话:“在农村工作,要想与群众走得近就要跟他们认‘亲戚’拉家常,这样工作就好干了。”于是,到农户家里去我总会和群众围在火炉旁拉拉家常,亲切叫着嬢嬢、叔叔、爷爷、奶奶,聊得挺欢了群众也愿意把我调查的内容如实告诉我,工作开展顺利多了。一个多月的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小郑”定格在了我所调查的农户心中,不管是来村上办事还是在街上遇到他们都叫我“小郑”。真正与农户深入联系当数今年5月份开始的扶贫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三个多月来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一直是工作中的“重头戏”。记不清多少次入户调查、回访,只记得 22组的吴通辉对我这样说过:“小郑,你看现在我的狗都不咬你了,你来了见你还摇头摆尾的,走了还要送你一程。”的确,我所调查的区域内农户家的狗基本都不咬我了。精准识别摸底调查工作虽然很累,但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也乐趣丛生,不知不觉中群众与我变得十分熟络了。
一年来,与群众密切联系的事还有很多很多,结下了许多不是亲戚的“亲戚”,收获了许多淳朴的情谊。这些都是伴随我村官路上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成熟路上永恒的记忆!
驻村工作一年,我也力所能及为群众做一些实事。作为太平镇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提议为群众安装人饮管道3000米,建设50立方米人饮蓄水池1个;在水富太平桃花文化旅游节和邵女平坪湖滨狂欢节为贫困户展览、销售手工竹编工艺品并积极推动盐井村竹编产业发展;通过在农业开发公司实习所学知识,影响、鼓励村民种植猕猴桃30余亩……
一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真正为群众有实事办办好实事还是需要时间的沉淀、能力的提升、为民之心的无私。能为群众做一件事便与群众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一步,自己也能收获助人的快乐。接下来的村官路,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务实为民的工作中,把“群众无小事”的口号转化为实际。
一年村官路,一路相伴的是水富村官排的“伙伴儿”们,一路培养、呵护的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水富县委组织部。自从我们村官实施半军事化“营连排班”管理制度以来,强化管理体制后的水富村官排犹如拧成的一根绳,团结齐心的在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为民服务的一线拼搏奋斗着,高唱并践行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青春誓言。记得去年新年联欢会上,大家都精心准备节目,把自己最活泼最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记得在昭通市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培训时,大家都以最饱满的热情排练节目汇报表演,充分展示了水富村官排良好的精神风貌;记得复兴村贫困群众养鸡因销路不畅而一筹莫展求助于我们村官时,我们第一时间打出了村官为民售土鸡的标语,奔走在人群中发传单吆喝在菜市场卖活鸡……
这一件件集体活动,让我们水富村官走进了大众视野,也让我们这个集体越发团结一致。
我的成长离不开家乡的沃土,也离不开各级组织的修枝剪叶精心栽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报的是父母养育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报的是他人的相助之恩;我作为村官,最应该感恩的是信任我的群众、培养我的各级组织。
回首一年村官路,双脚沾的泥土越多,心中积淀的感情就越深。我要做一棵吸允家乡泥土营养的庄稼,静待用金黄的果实回报为我成长施肥浇水的人。漫漫村官路,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当前的我还不够完美,但我会一直在路上奔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水富县太平镇大学生村官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