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我和我的服务“微”平台
2017-06-20 10:50:00
  村官是个什么官?在社区担任村官又应该做点什么?
  刚进入到村官队伍时,我这样问过自己。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再过三个月,我已经在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上工作整整两年了。回首走过的村官路,更多的是满足和感动。如今,我可以明确并骄傲地回答自己,村官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普通人,在社区担任村官就应该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实事。
  2015年9月底,开始到社区工作,不免感到迷茫。有一次一位社区居民到社区为父亲询问“80岁以上老年高龄保健补贴”申请,在和他讲解相关办理流程的过程中,他说,“了解社区的办事流程,只有在上班中途请几分钟假到社区来了解”。这句话点醒了我,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如今,大多数人在用微信接收信息,那社区的大小事能不能通过微信来发布呢?在休息之余,我充分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并在网上学习微信公众号相关知识。在书记的带领下,走家串户,对社区辖区14个居民小组的居民发放“你最想了解的便民事项”问卷调查经过1个多月的摸底调查和策划运营,就解决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完成了石林县第一个服务“微”平台建设试点。那段时间累却充实,我利用了自己学习新知识快、电脑操作熟练的的优势。那是第一次,我觉得自己在村官的岗位上可以发挥价值。
  2016年1月,在石林县委组织部召开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会上,为全县村官讲解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流程。教方法、传“手艺”,让全县大学生村官掌握建设信息服务“高速路”的途径和方法。在培训之后,及时为其他大学生村官在开通微信服务平台方面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已指导37名村官完成“服务微平台”的建设。这是第二次,通过自己的付出,让自己在工作上获得认可,内心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服务“微”平台建设至今,从一开始零零星星的几篇文章,到现在丰富多彩的内容版块,拉近了社区和居民的距离。2015年10月,外来务工子女刘小榆的母亲到社区来反应学校放学时间和他们下班时间差距三个小时,难以照顾孩子,保障孩子安全的情况。一想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马上向书记汇报,并结合社区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居多的情况,在一个星期之内成立了“龙泉社区四点半学校”,在服务“微平台上”发布“四点半学校”工作制度、报名表、课表时间安排、每日上课签到表等信息。短短一个月时间,社区四点半学校已经有40名学员,家长们纷纷对我的工作表示认同,认为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了孩子与家长的零距离对接,确保了孩子放学之后的安全。
  2016年1月,针对社区困难与残疾儿童需要帮扶的情况,我开通了平台里的“微心愿”版块。一开始只有一位残疾儿童的母亲在平台上发信息咨询。赵启科小朋友因为先天智力残疾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在还要照顾老人的情况下,只能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我通过认真了解赵启科小朋友的相关情况,在“微”平台上发布文章,通过联系党员、辖区企业认领“微心愿”的方式,为赵启科筹得了每个学期的学习用品费用。截至今年,社区平台的“心愿树”已经挂上了孩子们的心愿,一床想了很久的棉被,一个想了很久的书包,在“微”平台上,发挥着我们的微能量,传递着爱心的正能量,获得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帮助。
  2016年9月,我充分运用服务“微”平台征集下岗失业居民的意见,对想培训的内容进行汇总,向书记汇报,并联系相关部门开办培训班,仅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培训班的各项筹备,截止今年5月,已成功举办四期再就业培训班,共300余人走上再就业之路。
  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有不少流动党员反应因工作原因,不能及时参与社区“三会一课”学习。在充分了解社区党员身份构成较为复杂,既有退休干部、个体工商户,也有下岗职工、待业大学生,这就决定了社区党员很难在固定时间参加党员教育活动,单一的集体学习很难满足党员不同的教育需求。我及时在服务“微”平台开通了“两学一做”版块,定期推送学习教育文章,老党员林志东告诉我,“这是他每天一定点开学习新知识的平台”。社区流动党员通过微信平台对我的工作给予肯定。
  社区居民只要动动手指,打开微信,便可知社区大小事务,居民还能提前了解办事流程,少跑冤枉路。通过服务“微”平台,我增加了与居民的沟通交流机会,及时将他们的需求在平台更新,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我并认可我。社区微信公众账号开通后,覆盖辖区内居民4118户、驻区单位72个、个体商业网点898个、企业113个等,争取达到“覆盖到哪里,服务到哪里”的目标。共发布民生信息200余条,实现“微心愿”100余个,共有党员用户150余名。
  也许我没有做到像其他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那样,带领村民创业致富,让村民增粮增收这些可歌可颂的大举动,但是,我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下,尽最大的努力,全心全意、踏踏实实为社区居民服务。
  习主席曾说过:“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选择到基层工作,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在今后的工作里,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发挥特长、改进不足,和我的服务“微”平台一起成长进步,扎根基层、筑梦基层,让青春无悔!(作者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街道大学生村官)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李思亚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