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我心中的“老黄”
2017-03-30 09:26:00

  秦庄村原是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城办事处所辖的贫困村,过去,秦庄村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旱天电动车、汽车一过像沙尘暴,雨天车辆出不去庄,满路泥泞;路两边破的、烂的不堪入目,垃圾乱倒、臭气熏天;每到晚上,漆黑一片……

  近两年,秦庄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被贫困困扰多年的村民们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宽阔大道:秦庄村所有的道路和胡同都新建了水泥路,夜晚灯火通明,方便了村民出行;路两边花草树木,干净卫生,让人看了赏心悦目;村里成立了秧歌队、鼓乐队,跳广场舞,自娱自乐,文明礼貌……

  说起秦庄村的巨大变化,老百姓都有切身体会。但这巨变的背后,却是无处不凝聚着“老黄”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而人们口中的这位“老黄”,就是秦庄村党支部书记黄学江。

  黄学江,现任北城街道秦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自2012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千方百计为百姓谋福利。2015年被开发区党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秦庄村党支部也在2015年先后被开发区党工委、市委、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致富能手返乡做“村官”

  上世纪8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黄学江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曾担任过公社通讯员,也曾开着货车到处拉货送货、还做过运输公司管理员……几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成了当地出了名的“百事通”,“有事打电话找老黄”是秦庄村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谁家有个大事儿小事儿,他都会跑前跑后,全力以赴地帮助村民解决各种困难,深得群众的信任和尊敬。2001年,他只身一人奔赴大连,开始做起了酒厂生意,生意越做越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一人富不算富,如何带领全村人都富起来成了他最大的心事。2011年,他毅然放弃了自己多年来打拼的事业,在村民的极力拥护下返乡做起了“村官”。 “我们村历来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村民收入少,村集体也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我就想带领大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让村子里的人都富裕起来。”黄学江说。

  身先士卒体悟合格党员使命

  在商场上如鱼得水,可是管理村庄却和做生意不同。若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认可,必须得干出一番让老百姓满意的实事。有了这个想法,他便针对该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发展规划——打通村里的主干路,完成村庄绿化,引入现代企业……

  要想富,先修路。在他看来,便利的交通是村庄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企业入住的第一步。说干就干,他从2012年开始至今,在争取上级政府资金的支持中先行垫付数万元,先后为村里打通了三纵四横的水泥路。炎热的夏季,他全然不顾已经受伤的腿,坚守在施工现场,直到腿部发炎才住进医院。去年,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又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村内所有的胡同铺设了花砖,实现了全村道路的改造升级。

  道路修好了,他又开始了村庄的绿化亮化工程。但由于传统生活习惯的原因,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初并非一帆风顺,许多村民不理解、不认可,总是吃到闭门羹。“我是村干部,要起带头作用。”这样想着,黄学江率先从亲兄弟及党员家庭的院落“开刀”。从清除柴草、更新灶具、摆放农具,到雇佣劳动力打扫卫生、吃饭喝水,所有的费用都是自掏腰包……平日里,他还邀请村民们去干净卫生的庭院参观,慢慢地,不少村民接受了改变。

  去年,秦庄村已被评为市级文明乡村,几乎每条街道上都种满了整齐的植物,煞是好看。黄学江说,“自201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积极发动和带动下,每家每户都把自家打扫得十分利落,家里门外都干净起来。不仅整个村子更漂亮,咱自个儿住着也更舒心。”如今,通过旱厕改造工程、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健康文明促进工程等,村民们有了干净的卫生间,喝上了健康的自来水,收拾了整齐的厨房,闲暇之余,三五乡亲在笔直的大街上唠家常、散散步,在秦庄村已渐风尚。

  攻坚克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不能再让子孙后代受穷。”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然而,老黄却做到了,村里的低保户、特困户、居民生活状况在他心里一直都有一笔账。2015年,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省级贫困村之一的秦庄村抢抓机遇,开始了扶贫攻坚之路。

  如何利用村庄现有的资源,把秦庄带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他有自己的思考。“村里的贫困户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单身等,而且其他群众发展意识也不强,想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走集体经济这条道路。”谈及村庄未来发展目标,黄学江说道。

  2016年,春节的脚步还没走远,他便投入到新的扶贫战斗中——成立种植合作社,完成土地流转,与三家企业对接。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在办事处领导还对此举有所担心的情况下,率先实现了全村1005亩土地全部流转,并与企业签订了15年的长期合同,分别种植核桃、树莓、发展乡村旅游。

  “一开始部分老百姓和党员都不接受土地流转,怕扶贫政策一变,企业跑了,是老黄给我们这些党员干部鼓劲,带着我们没日没夜的挨户做思想工作,才有了今天的秦庄。”支部委员杨长林感慨道。半个月的时间,他一边输着吊瓶一边在地里现场指挥,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家人天天见不到他,甚至周边所有人都认为这位年过半百、儿孙满堂的他,每天拖着带病的身体这样辛苦劳作有点“傻”。

  “那段时间我也会迷茫,半夜一个人坐在地里抽烟,思考别人眼里的我,思考我做这些事的意义和价值……可是我知道,如果这次扶贫不成功,以后村庄的发展就很难了。”面对村庄贫困的现状,他急得掉眼泪。

  如今,土地全部流转了,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闲置屋顶上安装了光伏,贫困户还能享受到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分红,有能力的年轻人也解除了家庭种地的后顾之忧,纷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搞物流运输的、维修服务的、餐饮小吃的、电子商务的……经济收入的来源广阔,收入大大增加。

  “今后,我还将借助周公河湿地公园项目的建设,继续带领村民寻求商机,发展乡村旅游业,真正实现村庄的长远发展。”提到村庄未来的发展,他信心满满的说道。

  立足长远促村庄和谐发展

  “只有每个人都遵循孝道,我们的村庄才能和谐。”这是黄学江多年坚持的朴素又真挚的道理。为了能把孝亲爱老的优良传统继续传递下去,让和谐之风成为秦庄村的亮丽名片,逢年过节,他都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对村里的孤寡老人走访慰问。受他的影响,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开始对慈善事业非常热心,谁家有个困难,纷纷掏出援助之手。

  为增强村庄的文化氛围,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他还和村委一班人带领群众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司法行政工作室,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书屋、健身文化广场、健康教育展览、法治一条街……文化的力量,让尊老爱幼、遵守公德在秦庄村蔚然成风,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和道德风尚。

  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他便有了更高的追求。“在我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村子里7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住进幸福院,集中供养。”目前,他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为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而努力,为自己的愿望而努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正是因为有了“老黄”这样有胆有识、一心为民的领路人,秦庄村才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也相信,在“老黄”的带领下,秦庄村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一定会越来越宽,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秦庄的明天也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郑敏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