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重走“苏州”
2015-07-30 09:34:00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充满古朴清新气息的城市,一直让我留念不已。戏文里唱得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次,我又不知不觉驻足到她的身旁。

  享尽了一天的时光,傍晚,歇息于钮家巷的平江客栈,相比于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我却更偏爱于这座四路四进的江南民居。昔年的方宅与董氏义庄,平江路上第一座以客栈为名复活的老宅,在如今林立的精品酒店中反倒显得落寞,却正合我意。我爱它逼仄少人的小院幽径,爱它疏于打理的花木深深,连会透风的格子窗和关起来吃力又作响的木门。

  “人间四月芳菲尽”,大约就是说得这个季节,芳菲其实未尽,不过沉默片刻罢了,之后的夏花有时比春花更明艳。那些惊不起波澜的静水能包容旅人们所有的疲惫不堪,等到离去的时候,再还他满身的清凉无碍。游廊、画舫、亭榭的背阴处总能见到小憩与打盹的游客,湿热未起,趁着还有午荫的时节,做个有赏心乐事的美梦。花厅里一男一女,一把琵琶,一只三弦,低吟浅唱的是《枫桥夜泊》,蒋调的醇厚韵味,在半梦半醒的午后,把时光裹上了旧的味道,稠厚近乎停滞,心里的喜悦却想丝绸一样柔软而舒展。

  晌午过后,出门沿着景德路前行,不远处就是曲园,俞樾故居,一座住宅与园林浑成一体的小园,勺水卷石,别有雅趣,在半亭里可以歇脚观鱼,绿枝不出墙,留待主人赏,只是几度沧桑,主人早就音踪杳然。逛完曲园已近午时,正好去嘉馀坊的同德兴吃一碗枫镇大面,用肉骨、黄鳝骨、虾脑、螺蛳肉等鲜物吊成的白汤只有在五月初才能尝到,绝对是一年一度不容错过的舌尖盛事。吃饱了走上几步,就到了怡园,也是个玲珑别致的去处,因为建造的年代最晚,算是博采众长。走得有点困了,就找个僻静的长廊假寐少时,游人鲜至的园子,风来叶落,花开鸟鸣,都恍若独享,哪怕是片刻的春梦也好。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造就了苏州园林,也造成了明清江南“没有产生真正的建筑师,也终于没有发展出系统的建筑学”的遗憾。《长物志》中“用一块石头造成‘太华千寻’的感觉,用一瓢水造成‘江湖万里’的气势……若不是有精神病,则必然是做白日梦。”可是晚明那样的年代,若没有建筑学也无甚大妨,没了白日梦可教这群心窍玲珑的文人们如何去面对残酷现实,去抵挡精神的摧残甚至文化的洗劫。

  即使在今天,如果要择一城终老,我想会是苏州,小时候格外喜欢杭州的青山碧湖,现在,愈发觉得苏州的粉墙黛瓦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韵味,仿佛看厌了湖山之后,只想在巷陌园林里简单生活,这样的时光安然静好,岁月无声胜我多语。

  

来源: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作者: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大学生村官 刘凡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