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那山那水那湘西
2014-11-17 08:45:00

  谨以此文献给逝去的校园时光。

那山

  吉首。一座美丽的山城。

  在这里有随处可见的山、或高或矮的山,绵延起伏、绿意葱茏地出现在你周围、在你眼所能及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寸土地。

  清晨,她是静谧的、朦胧的。

  夜晚,她是安详的、神秘的。

  她,或霸气、或秀丽、或挺拔。她是湘西人的魂,是湘西人的情,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

  我不禁想起了徐志摩的《她在那里》:

  她不在这里,

  她在那里:

  她在白云的光阴里:

  在澹远的新月里;

  她在怯露的谷莲里:

  在莲心的露华里;

  她在膜拜的童心里:

  在天真的烂漫里;

  她不在这里

  她在自然的至粹里!

  有多少子孙站在她的身上,眺望着外面的世界?有多少子孙站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山那边的幸福?有多少子孙站在她的身上,感受到她的喜悦?有多少子孙曾站在她的身上,体味着她隐藏的痛?

那水

  湘西的水,是灵性的。

  行走在山野小道,随处可见的小溪,可能源自山间,可能源自沱江的哪一支流,但不论她来自哪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水清。因为水清,更因为水曲,所以水势舒缓如镜,溪水就有足够的耐心将两岸的景致,一纹不折地很工笔地摄入涧底,漂在水中,非常自然主义的铺陈。如若风乍起,就有些古代文人骚客画中写意了;倘若暴雨聚至,那就是一幅绝美的烟雾泼墨效果图了。 水是山裁剪的涓流,水依山脉而绕,山脉多变,水也曲折;山皆石而少土,水也清澈透底。 湘西的水很绿。尤其四面环山的湖,绿得沉重,简直就是块翡翠,当然是水深聚染的。但我更怀疑那是四面山上满目灌木丛雨后褪下的绿,汇聚不泻而成的。 湘西的水很清。尤其是峡谷间,若有耐心,泊舟山崖水际旁,一会儿,惊散的米粒般的蟹虾又出现了,在卵石上一弓一弹,或潜底逆水蠕动,齐白石的画算是活了。 湘西的水很浅。尤其是石滩,往往一方巨石就是一滩,不仅冲得圆溜,而且漂亮得雪白。水滤其上,感觉绸一般的软。 湘西的水很长。从上午走到下午不见首尾,雾缍越聚越暗越重,黄昏渐渐浸没了人家的窗棂、门框,最后与檐与墙与山融为一色,又跳出一荧荧桔黄色的灯光,灯光剪出一簇簇喝酒的黑影与窗格,噢,到家了,回到凤凰城了! 湘西的水很静很静。雨夜,你可以卧听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沙落的叶声,那是很悦耳的窸窣声。星月之夜,你可以听见檐下灯里老人的叹息声。

  读沈老的散文,忘却不了的是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积翠堆蓝、白浪黑潭,清幽迷人;它们像一张张底片存在我的脑海里,已成为我生命中非常亲切、熟悉的并且非常珍贵的一部分。她若水一样地流淌,潮湿着我的心。这如水的文字,也便那般的奇妙。

  这湘西的水,她孕育了一代一代的湘西人哟……。

那湘西

  一路向西。

  还记得,走在潮湿的青石板路,在老手艺人的摊前看到一块竹板,上面刻着刘过的《唐多令》: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终不似,少年游。”

  年少时,背上行囊,游走在外,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吊脚楼,石板街,小石桥,青泥瓦,衔泥燕,萧索雨,湘西给了我异想的翅膀,在这个国度里,我独自陶醉着……。

  古老的木式楼房,临着清浅的溪水,上下楼梯时有“叩叩”的声响。灯笼的影子落在水中,如浮动的莲花,从上游连绵而下。年代久远的石桥下,温柔的水波吞没碧色招摇的水草。绵远悠长的歌声随风飘柔,竟是不能译出的语言。

  走在鹅暖石铺成的小道上,满满的幸福涌上心头,她是那么真实的存在啊。

  不断的有油桐花,一小朵一小朵,从高大树冠旋转飘落下来,带着薄薄的雨水,铺在地面上,这个时候,任何言语都缺席了。

  所罗门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有的只是天使的回忆。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低洄。

  我只知道心,已在此时此刻留驻,

  在微风吹拂下,作片刻也是永恒的依恋。

  白鹭在稻田上幽雅地掠过、水车悠悠然踩着不变的步伐、石碾在屋檐下咕噜咕噜转、吊脚楼苗家女临溪刺绣、苗家鼓王挥舞着强壮的肩膀,在咚咚的鼓声中欢庆丰收的喜悦……

  走进你,不知不觉爱上了你;你的古朴,你的善良,你的真诚滋润着匆匆过客,洗涤来人疲惫焦虑的心。

  哦,湘西,我的第二故乡。

来源: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作者:欧云裳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