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青春相册”里,把美好回忆珍藏
2013-11-15 11:06:00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一段经典的文字,这个“最好年龄”就是青春。人们赞美青春、渴望青春,总是愿意回忆一切与青春有关的美好。趁着温暖还没有散、记忆还没有走远,我愿意用文字记录我的一小段青葱时光——与“青春相伴”的日子。

  10月19日,北京朝阳区第六届舞蹈比赛在朝阳体育中心落下帷幕,区大学生村官代表队,以一支自编、自排的舞蹈“青春相伴”获得特等奖。

  这支舞是从“小教员”培训开始的。有一天,区人社局通知我们大学生村官参加舞蹈比赛,我和来自金盏、东坝、将台、崔各庄的五名同事在朝阳体育馆接受3天的“小教员”培训。工作一年多,参加过许多培训、集体活动和文艺演出,不觉得这次培训会有什么不一样。换句话说,这个集体活动不会让现在的我有太多的兴奋和感动。于是,暗自勾勒了基调:愉快接受任务,争取好好表现,最终取得成绩。

  往往是不经意的潜移默化令事情发生重要的改变。舞蹈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自己本身有点基础。培训的第一天,走进体育馆,发现场地上站满了各个机关单位、街乡和社区的“小教员”们。说是“小教员”,其实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我们属于“小清新”。大家或坐或站的聊着什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当哨音响起,集体展示所学小节时,一切都变了模样,“老头”、“老太太”们口出:“one、two、three、恰恰、one……”瞬间,女的高贵典雅,男的劲挺容光,他们步法熟练、姿态优美,不禁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是青春的节奏,也是改变我们的韵律。

  一切始于平淡,我们开始了最初的组队排练。地点不确定,有时在三元桥,有时在呼家楼;人员也不确定,有时候人比较齐,有时候会少几个,就这么不温不火地排练着。多数时间在周末,大家来来去去,匆匆忙忙从各自工作岗位赶往三元桥某座楼的办公区或者呼家楼街道的某个活动室。10对队员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舞蹈基础,僵硬的身体、笨拙的步法、毫无美感的姿态,更不用说什么伦巴、恰恰、探戈了,一切从基本步学起,日子就这么有意无意地,像水墨画,一笔一笔在宣纸上渐渐晕染开来。

  回忆不由地推到去年这个时候,下班后穿过乡政府的院子到东楼活动室排练元旦舞蹈,难度相似。也许是条件太过艰苦,快完结的舞蹈没坚持到最后。对我来说,算个遗憾。

  有时,现实的生活比小说更富有戏剧性。初赛那天,我们原本是下午出场,可上午便早早来到朝阳体育馆。在二楼的看台上我们自己化妆,女生改变了以往对男生的训诫口吻,认真细致的帮舞伴涂口红;男生也不扭捏,心安地享受着服务,再也不拿女生的体重调侃,主动帮忙整理衣服或头发。那一刻,为了争得荣誉我们共同面对紧张,相勉互励、情同手足。我们穿着光彩照人、活力四射的拉丁服装,在全体观众的注目下慢慢出场:抬头、挺胸、下巴上扬、手臂打直、眼睛45度侧看评委席。

  音乐响起,舞步轻扬,我们目光坚定、身体奔放、动作利落。随着节律旋转、下腰、扭胯、轻摆,时而高山流水,时而万马奔腾,时而云淡风轻……

  完全沉浸在节奏的汪洋里,直到音乐戛然而止。当潮水般的掌声在四周响起,才回过神来!牵手、行礼、谢幕。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兴奋、激动、美好,简直妙不可言!

  谁能想到,平时一水清汤挂面学生头和一身随意装的我们就在此刻,高挽发髻、明媚容妆、神采飞扬,用精彩的舞蹈演绎出了青春的光华。有种麻雀变凤凰、村姑变女王的味道。虽然,这个比喻并不贴切。“当下不觉有,事后甚觉妙。”有些事就是因为全情投入所以才后知后觉,完美过后才会在心里荡漾出朵朵花来。

  “很多事情,本来就是该随风的随风,该入梦的入梦,该转身就忘的就转身忘,等忘得差不多了,也就是可以美好回忆的时候了。人的记忆很奇妙,回忆里的事,往往是月季变玫瑰、小鸟变凤凰。”这是一位小舞伴的原话,我深感贴切。

  时间还没走远,就被好多工作牵扯着,没有时间泡一杯绿茶,随茶叶缱绻舒展、任思绪游移飘荡,去回忆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只是意念一闪而过,或许只有等到条件变得足够好、时间足够充裕,再不用去奔波忙碌时,约上三五姐妹,在扭完恰恰、伦巴后,翻开我们“青春相伴”的合影集,发自内心真诚地说句:“哟,小黄,没什么变化啊,还是那么美!”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毕业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秋之白华》、是《致青春》。青春就是白驹过隙,风吹树、阳光洒、叶沙沙所呈现出的梦幻般的光、影、声;就是廉价服装也暗淡不了的灿烂到极致的容颜;就是认真做事不刻意追求结果而收获的荣光绽放。

  最后,致我的村官同事:小伙伴们,青春相伴,感谢一路有你!

  (作者为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下辛堡村书记助理)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吕 敏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