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有爱就会有办法
2012-01-20 12:00:00

  我是土生土长的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人。“同仁”,藏语的意思是,金色的谷地,梦想成真的地方。我的梦想,也正是在这里逐渐成真的。

  2008年春节前夕,村民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可“五保户”多杰南加、才玛加家却是冷冷清清的。我从刚领到手的500元烤火费中取出200元,为他们添置了年货,又发动村民到老人家中帮忙打扫卫生,让两位老人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2009年,吉仓村有5名学生考上了大学,其中3名学生因家庭条件困难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乡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奔走,从县教育科技局、民政局为3名贫困学生申请到了助学贷款,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2011年5月,村民多杰太的妻子身患重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无钱继续看病只好回家休养,两个孩子也都辍学在家。我了解情况后,动员村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多杰太一家捐款。短短两天时间,就收到捐款2.4万余元。同时,通过州、县工会为多杰太申请到了5000元治疗费。随后,我又多方托人,安排多杰太的妻子到青海省人民医院就医。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两个辍学的孩子也已重返校园。

  关爱贫困群众,关键还是要挖断“穷根子”。如何引导和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是我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针对村民饲养山羊所占比例大的现象,我积极引导村民优化畜种结构,加大了牛和绵羊的存栏量,目前全村畜种优良率已达85%以上。同时,积极探索从生态建设中谋求增收新途径,鼓励村民在荒山荒坡种植耐植被沙棘,并引导村民采摘沙棘果制作成纯果汁销售,既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也促进了小流域水土保持。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32.6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8户村民脱贫。

  我觉得,要想当好一名合格的村官,架设关爱贫困群众的“连心桥”,带领群众刨穷根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青海省同仁县加吾乡吉仓村书记尼玛才让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