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微光吗?在黑暗里透进来的微光,给人的是温暖,是安宁,是希望。
我其实不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我的的确确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我是经历过的。我记得烈日下玉米地里那种令人窒息的闷热,记得手臂上弓着软趴趴的身子缓缓蠕动的毛毛虫,记得漆黑的夜晚里踩进渠道溅了一身的泥巴。
我过过苦日子,不过所幸都是后知后觉。虽然不至于“野蔬充饥甘长藿”,但在记忆中的童年,的确是只有过年过节时才会尝到零星的荤食,也只有在新年才会有新衣。因为家里没有食物而去向别人求食,算是印象最深刻的了。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些,对农民总是有种亲近的冲动。他们身上似乎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吸引着我上前去与之交谈。在上中学后,便很少去田地里,去也只是给辛苦劳作的父母送水送饭。每次到田地里,看到老乡们黝黑的脸庞和手臂,看到他们汗流浃背,都会莫名地心酸。不过唯一值得开心的,便是农作物收获时节他们虽然疲惫但满满灿烂笑容的脸。
所以,我很庆幸自己的工作,就是和他们在一起。
记得第一次到村里,好奇地在村的街道小巷里闲逛,很诧异地发现村里依然还有很多破旧的房子。因为我的家乡现在发展的很好了,我认为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中国,所有的村庄都已经发展的很好。还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受,是失望,还有心疼。自从得到这个大学生村官职位,自己便满怀的豪情壮志。我要让村民们认可我喜欢我,要为他们办些大事,要引导他们走向富足……我把这里当作我的“第二个家乡”,这里的村民就都是我的乡亲,我想他们过得好,想为他们做点事啊。
黄庄不是贫困村,但有贫困户。“脱贫攻坚”一直是农村的一件大事。但是初来乍到的我,并不懂得如何去帮助他们,那个时候想如果我是个很富有的人就好了,可以拿出很多很多资金来帮助他们。或者有特别高的智慧,为村长主任出谋划策。可是现实是,我除了一颗心,什么都没有。我只能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安慰他们,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喜欢和老人交流,因为觉得他们很慈祥,同时也需要人照顾。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有些执拗的刘大爷了。记得那天我在村大队看书学习,听到有人过来便急忙赶了出来。还记得刘大爷看到我时眼里的疑惑,然后亲切地问我“闺女你是谁啊”。我扶着年过七十的他挪下三轮车,跟他讲明自己是谁。大爷接下来的话却让我无言以对,他问我有做主的权力吗?我沉默了很久,说:“您有什么事,我可以向领导反映反映。”大爷于是絮絮叨叨地说起了他自己。
原来刘大爷现在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也只是偶尔给他们添些家用,老俩基本全靠微薄的国家补助金生活,他们所居住的房屋还是那种土坯房。我是知道土坯房的,房屋的寿命很短,而且很容易受天气尤其是降雨天气影响,时间稍微久了便很容易会坍塌,再就是不卫生,各种虫蚁也很容易会钻进屋里,另外供电等也不方便不安全。现在中国农村里已经很少有这种房屋了,大部分都是砖房,部分有钢筋混泥土构架房。像这种危房,是要拆迁的。刘大爷说因为之前连续几天降雨,房屋一角已经有些渗水,并且出现了裂痕。老俩因为年纪大,身体不行,也没有钱去雇人,所以想让政府帮帮自己。之前过来过几次,但每次来的时候要么不在,要么说有事。有一次支书说了解情况了,马上派人去,可是眼看着过了几天了还是没有动静,便又过来了。
我听得出来刘大爷语气里有些不满,便宽慰他别急,这事我可以帮他,并跟他解释了为什么这几天村干部不在,他们在忙什么。大爷听了一开始不让去,说是一个姑娘家,太危险了。我告诉大爷自己也是农村里来的,小时候奶奶家也是土坯房,很清楚裂缝的危险性,胆子也大手脚也利索,没事的。可是不管我怎么说,大爷都不肯让我去。后来又聊了很多,说到自己现在的困境大爷竟抹起了眼泪。看着眼泪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纵横,很是心酸。
眼看着到了中午,刘大爷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吃饭,还不好意思地担心我嫌弃。我看着朴实的他,忽然想起了孩时陪我的那些老人邻居,如今他们都已入土不在人世了。眼前的这个沧桑的老人,给人的那种亲切感,是深刻入骨,不容忽视的。我笑了笑说怎么可能嫌弃,高兴还来不及。于是带着我便去了他家里。
老婆婆很热情,赶紧拉着我让我坐床上,嘘寒问暖的,问我在这里习不习惯,有很么他们能帮忙的就说。这让我很是感动。我借口出来方便给他们买了些粮食,还请附近的村民帮忙把他们的房子修补好。看着老俩感动的样子,自己很是满足。
他们跟我讲了很多,将他们自己的经历,讲他们对村的现状的看法,讲他们对村领导的看法。其中有几个问题我印象很深:你们大学生村官是听谁指挥的,站哪一边的?你们说的话管用吗能做主吗?你们能给百姓办什么实事?我告诉老人,我们大学生村官是省里派来的,是国家的人,是来听乡亲们的心里话、看乡亲们的生活、帮乡亲们的,是站在乡亲们这边的;我告诉老人,我们刚到基层,对很多事情还不是太了解,目前提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建议,说话力度也不太大,村里的大事还是村领导做主,但是我们是来帮助乡亲、是来监督他们的,我们可以把乡亲们的困难告诉领导,村级不管就告诉镇级,镇级不管就告诉省级,如果严重,还会上报到中央,讲给习总书记听,我们也会把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讲给乡亲们听;我告诉老人,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太大的能力为乡亲们办什么大事,只能提乡亲们给领导提些建议,让领导多关注乡亲们,我们虽然办不了什么大事,但平常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绝对会尽全力办。老人的问题让我自惭形秽,但同时又觉得责任重大。
帮忙老俩整理了一下房屋,便又去街巷里了解情况了,之后便时不时地去看看,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针对村里的危房问题向领导反映,引起了重视,镇拨款上百万元用于修缮重建各村的危房,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针对村里留守老人问题,在村宣传版宣传关爱老人,自己也时不时地走进留守老人家里陪他们唠家常。
其实我扪心自问,就只是像束微弱的光,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一名大学生村官是一束微光,那么全国成千上万的呢?别的我不太看重,甚至领导的赏识也并不在意。我看重的,只是乡亲们热情洋溢的脸。因为我一直固执地坚信着,领导说我好,我不见得就好,乡亲们说我好,我才真是好。一直坚持着“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做的小事,帮的小忙,都是我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赞赏的支撑。村里贫困的乡亲还有,他们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也需要国家需要我们拉他们一把,推他们一把。我们的一点一滴,也可以慢慢照亮乡亲们的希望。这样在共同努力下,乡亲们生活一定会好起来,永永远远地拜托贫困的帽子,轻轻松松地享受人生中那些有待发掘的美。(作者为河北邢台市临西县河西镇黄庄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