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个时节,乡间都要上演一场“青春接力”:一批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将挥手告别父老乡亲,走向人生的“下一站”;一批新聘村官,将从学兄学姐手中接过“接力棒”,用汗水和智慧继续浇灌脚下的热土。怀揣梦想来的也好,依依惜别走的也罢,总有一番感慨在心头,表达的都是带着泥土芬芳的村情民情,抒发的都是青春无悔的昂扬激情。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我们来了,拥抱大地
找到了家的感觉 张旭辉
来到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赵家务村当村官不到三周时间,就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身为研究生,来到这个偏远的乡村,每天忙碌着为村民办事、为村里做表格,工作简单而繁琐。我不禁问自己:在这里,我可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我的价值在哪里?我很不确定自己所选的这条路究竟是否正确。
短暂的适应期过后,在老村官的耐心带领下,在村民们的热情呵护下,我忽然如梦初醒,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
村部没有食堂,中午饭没处吃,村干部抢着把我领回家;自行车坏了,村书记主动帮我修理,映在我眼底的是他满手的油污,以及“再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的嘱咐;刚到村里不熟悉路,村民珊珊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为我指路;还有大学生村官前辈、队友们之间的相互鼓励与打气……一份份感动,一份份热情,逐渐把我这颗在北京漂了将近十年的心彻底融化了。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离校时,我在导师面前信誓旦旦地表过态:“基层是我梦想的地方,是我实现价值的地方。”是的,这片热土不正是我圆梦的地方吗?
我是带着梦想而来,我是带着知识而来的。这里虽然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不正需要我们为这个新家做点什么吗?我迅速找到了初心,有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想法,开始悄悄地谋划着村子的未来。
(作者为北京平谷区东高村镇赵家务村书记助理)
拼搏到感动乡亲 武晓晖
我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拔尖。高考时,我是全校第一名,考入了一所985高校。进入大学后,我的表现一如既往地出色。作为老师看重的尖子生,我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一张保研“船票”?到一家大公司当白领?每天踩着高跟鞋、化着精致的妆,讨论吃啥喝啥。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一部电视剧《潮人》,讲的是一个叫夏茉的女孩子去当村官的故事。电视剧看完了,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剧中的年轻村官们朝气蓬勃勃、无所畏惧。当我还在世俗的价值标准中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时,他们却义无反顾地跟随自己的心,自信地做起了自己。
我想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走自己的路。可没想到,我的想法刚一抛出来,就被朋友们的嘲讽声淹没了,“这太扯了吧,你是天真还是傻得可以?竟然被一部电视剧忽悠了?”有两位闺蜜还理智地帮我分析当村官的利弊:“你一个城里长大的姑娘,到村里会干什么?能适应农村生活吗?”
为了回答朋友们的质疑,我开始查找跟村官相关的各种资料,利用假期参加农村实践活动,报名到山区义务支教,组织援建山村图书馆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我对农村有了深入的了解,想法也更加坚定了。尽管很多村民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他们却以最大的热情享受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的力量。
这段特别的心路历程,让我的村官选择不那么冲动,使我完全变了一个人。面对朋友们“当村官能做什么”的质疑,如今我会很认真地回答:“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乡亲!”
我义无反顾地出发了。又有好朋友提醒我:“小心开头美好,结局潦倒。”但我觉得,青春本就应该在跌跌撞撞中栽无数个跟头却仍旧昂首阔步。没有经历风雨的青春,很难快速成长。只要我够努力、勤思考,肯定能找到解开基层治理难题的“钥匙”。
(作者为江苏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新农村主任助理)
被村民“捡”回家 郭文杰
到岗第一天,给父母打电话忘了时间的我,错过了镇政府食堂的晚饭点。外出寻找果腹的去处,不知不觉就在乡间小路上迷了路。凑巧遇上了晚饭后出来遛弯的南穆家峪村民谢奶奶。
得知我是新分到村里的大学生村官,谢奶奶热情地招呼我回家吃饭。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但新出锅的猪肉馅包子冒着热气,色泽金黄的南瓜小米粥香甜可口,地里新摘的黄瓜用糖醋一拌清新爽脆。此时,最平凡的家常菜成了美味珍馐。我风卷残云般吃了个饱。
边吃边唠家常,我才发现,原来路上偶遇的这位谢奶奶,身上的故事还真不少。
就在前几天,谢奶奶傍晚出门遛弯,发现一名台湾游客因中暑而呕吐,谢奶奶赶紧把他搀扶起来,“捡”回家里,端上一碗降温消暑的叶子茶。台湾游客临走前想硬塞给谢奶奶两张百元大钞,被老人严词拒绝了。“咱不能拿钱,这是咱党员应该做的!”谢奶奶认真地对我说。
类似路上“捡人”的经历,谢奶奶已记不清有过多少回。因为她家离密云水库景区非常近,常能碰上遇上难处的游客。谢奶奶10多年来,助人为乐不厌其烦。谢奶奶的3个女儿都很孝顺,希望老人搬到城里住,但谢奶奶就是不肯去,说“村里空气好、瓜果甜,还能帮助更多的人,过得充实”。
那天为了招待我,谢奶奶打开了平常不舍得用的客厅大吊灯,看着谢奶奶家灯火通明,邻居们知道谢奶奶家又来客人了,都乐呵呵地来串门。嗓门洪亮的马大爷、爱开玩笑的李大婶……谢奶奶向乡亲们介绍我时总要加上一句“这是我大孙子,咱们这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在说笑声里,我认识了到村后的第一批“亲人”。
不知不觉聊到很晚,出门已是繁星点点,怕我再迷路,谢奶奶坚持把我送回住地,看着奶奶离开时蹒跚的背影,我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刚到农村的种种不适感一扫而光。听着蝉鸣,伴着月光,真有种家的感觉。
谢奶奶是我到村后认识的第一个村民。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用真情感动别人,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
(作者为北京密云区穆家峪镇荆子峪村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