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我的村官生涯不简单
2016-06-15 16:18:00

  在2015年7月27日,我有幸成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马庄镇顺和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我们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这让我既惊喜又感到责任重大。

  初来乍到的我,刚刚告别绚丽的大学的舞台,适才脱下学生干部的光环,就要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复杂基层工作,满怀激情的我不知所措。

  还记得我第一次跟着“省第一书记”和组织委员上村时,才恍然大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用不上,随身带着的笔记本派不上用场,反复掌握的村情也无用武之地,连简单的与乡亲们打招呼都不知如何开口,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没有人会拿我当优秀毕业生、校学生会主席,也没有人会征求我的意见、在乎我的想法,在村里,我就是——“哦!上面分配来一个村官啊。”

  一路走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一次次的考验不断磨砺着我,一件件的事情不断激励着我,我慢慢变得成熟起来,逐渐融入了基层的生活,我的激情逐渐变成了待人接物的耐心,我最初的细嫩肩膀也能扛起村里的期望。正是这些坚定温暖的情愫、脚踏实地的满足不断推着我前进,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

 

  用脚步丈量土地 用真情温暖人心

  到村以后,我迎难而上,主动要求走家串户。我不怕冷眼漠语,因为我知道,要想打开工作局面,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必须“豁得出去”。我主动与他们唠嗑拉呱,事无巨细,从家长里短到村级事务、从邻里纠纷到干群关系。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嘴巴甜”“步子勤”,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我就同全村49名党员和大部分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对323户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动态建档,追踪调研。“实打实”的入户走访让我对我村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有了全面的了解,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在村里走访时,我发现很多家庭的屋子常常被寒风侵袭,他们甚至没有床铺,在黑暗中瑟瑟发抖,身上盖的也是一茬茬烂棉花,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发起了“衣旧有爱,温暖过冬”旧衣捐赠活动,希望及自己所能给村里的贫困家庭带来一丝温暖。经过线上、线下多方宣传和第一书记的帮扶,我接收到了千余件衣物、近百套被褥,并在暴雪前将物资发至农户手中。当我把衣物、被褥发到农户家里时,他们的话语和眼神我永远忘不了。有位老人拉着我的手流泪说道:“你怎么那么好,怎么能劳你惦记。”我不知怎么回答,我只知道这句话将永远激励着我,让我在温暖的道路上不会停止。

 

  做孩子的眼睛 指引看更远的未来

  在走访中我发现,村里的孩子有不少是留守儿童,很多孩子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家庭的收入也比较单一。在和孩子们玩耍时,孩子们的眼神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主动找到村里小学的校长,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我得知村里师资力量有限、孩子学业基础薄弱后,我主动担任起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和音乐老师,定时给各个年级上课。

  考虑到孩子们中午不回家在外玩耍存在安全隐患、下午放学后学业缺少辅导的情况,我在获得校长支持后,在学校设立起“12点课堂”,希望村里孩子可以学到不输于城市孩子的知识。除此之外,我利用自己大学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第二学位),成立起“心理咨询室”,担任心理咨询老师,定期给孩子们谈心辅导,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永远笑对生活。

  为了进一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孩子们综合素质,我还在学校成立了“春蕾小记者站”。每当和孩子们一起走街串巷,看到孩子们“一本正经”的采访时,我的心里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半年以来,通过以心换心的相处,孩子们和老师们都很喜欢我,亲切的称呼我为村官“妈妈”。我的“当妈”经历也多次被市、县媒体报道宣传,并荣获“费县好人”的称号。

  孩子们是我的牵挂,让我的心在村里扎了根,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我要做孩子们看得更远的眼睛,指引他们看到更美好的未来。

 

  拓宽销售渠道 用电商带动扶贫

  背朝黄土面朝天,到村工作以后,我深切感受到村民们的辛苦。由于村里年轻劳动力不足、土地零散、灌溉不便等因素,我村主导种植物核桃的生产和销售仍处于原始的自产自销状态,销售渠道单一。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幸运的是,恰逢“选村品”网与选调生网合作,免费开放平台给大学生村官,用于帮助村里农户免费入驻开店,进行线上售卖。我知道后欣喜若狂,主动与网站进行联系,经过多方了解后,才放心将网站推荐给村里的农户。很多农户与我一拍即合,他们一直苦于没有平台、不懂技术,现在由我作指导,他们很放心。打铁趁热,经过多方努力,我成功帮助木耳养殖户季大姐开起了“传顺黑木耳专营店”,帮助赵大哥的“核桃合作社”建立了网上平台,帮助陈哥的文玩核桃建立起专营店,帮助赵哥开起了“康茂家庭农场”,帮助张大姐的稻花香大米拓宽了网上销售渠道,并与他们达成协议,雇佣本村在家贫困户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找我帮忙开拓网上渠道,我的心里由衷开心。后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号召更多的年轻人走入电商扶贫的队伍,并可以在村里成立“电商扶贫青年创业基地”,吸引更多人才反哺家乡,带动更多的家庭致富增收。

  任职以来,我积极投身到村级经济产业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社会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中;协助建起“一岗一管理”制度,即“党员连心服务岗”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激发党员内在动力;协助建成“顺和文化广场”、“好人文化长廊”、“农行书屋”、“村情民俗馆”等,丰富村级文化生活;多次邀请省、市重点医院来村里义诊,免费为村民看病等。一桩桩,一件件,我都全力以赴,只希望对得起组织对我的悉心培养,对得起家乡父老对我殷切的期望。

  村官虽小,但我有充沛的热情,不服输的干劲,务实的工作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虽然我干的事很简单平凡,我自身也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只要我用加倍的努力坚持去干,我的村官生涯就是不简单,就是不平凡。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马庄镇顺和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王琳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