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 大学生村官王明宇
我叫王明宇,来自大顶子山脚下、乌苏里江畔的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说到四排赫乡可能有人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但您一定听过《乌苏里船歌》吧。是的,我们四排赫乡就是郭颂老师广为传唱的《乌苏里船歌》的故乡。
赫哲族是唯一的以渔猎为生的北方民族,在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排在第五十五位,总人口数量还不到4000人。2013年的8月1日,离开大学校门的我机缘巧合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任四排村村支部书记助理。我是一个城里孩子,大学毕业前我的那些同学都是拎着皮箱北上广、我却来到了这个渔村,说心里话没有落差那是假的。离开了父母家门,自己租房子,洗衣做饭,就像是一个没人要的小孩,失落、孤独一时间成了我生活的主色调。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的内心世界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感觉在这里的生活时时、处处充满阳光。我知道,那是因为这个渔村改变了我,我感恩于这个美丽的边疆渔村,感动于它的灿烂文化。
我记得报到那天,乡里书记让我参与民族文化抢救性挖掘工作,并鼓励我说:“相信你能承担起责任,为民族文化传承付出努力,也给自己的人生旅途留下一段闪光的足迹。”和书记交谈我才知道,赫哲族有着这么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明朝的军政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时间,《乌苏里船歌》是唯一走向世界的民歌,说唱艺术《伊玛堪》选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的容易做的难,搜集和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资料,要走家串户和喝着村民去沟通、去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得最真实、最具有生命力的赫哲资料。平凡的工作中总是蕴含着感动,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个80岁高龄的赫哲老人聊天时,老人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难得啊,难得你们年轻人还愿意听那些过去的事情,我还以为要把这些东西带进黄土里呢,如果那样的话我真是会遗憾终生啊!。”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真是挺酸的,我好像就在那一刻明白了我这份工作的意义。佳市一个老音乐工作者张志全被我们的精神打动,免费赠送了四十多年前采风录制的十四盘民间艺人嫁令阔和伊玛堪唱段磁带,一头银发的老人眼含热泪的对我说:“这些都是赫哲族的东西,我现在终于又还给赫哲族了。”老人无私的追求令人动容,我们都跟着流下了泪水。
为了对外展示文化,我们开始建设网站,没有钱请专家,就自己设计,不会制作网页,我们就一边翻着电脑教程书一边摸索探究,历史三个月,终于让《民族文化网站》面世。在网站上您可以看到我们拍摄的嫁令阔MV、《赫哲人家》《佳肴美食》、《民间风采》等系列短片。不知不觉,导演、编剧、主持、摄影等工作都已驾轻就熟。内心自豪和满足外,辛苦和曲折也是记忆犹新。我们会为了拍大顶子山日出的画面而凌晨两天爬上山顶,寒风刺骨、牙关打颤,还得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摄像机;为了拍摄赫哲渔民冬季破冰捕鱼的场景我和我的同事们在乌苏江面上一站就是四个小时,随时调试机器还不能带厚手套。经费有限,我们用的都是最便宜的小DV,没有三脚架固定,为了镜头稳定,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我们一动都不能动,像个冰雪雕塑。关注网站视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收获就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为了文化产业规模发展,我们组建赫哲族嫁令阔艺术团,大家还推选我担任了副团长。建团之初我们没有排练场地,晴天就在村里的广场上排练,雨天就在借来的车库里练习。去年河灯节,我们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原生态歌舞,让这些游客赞不绝口。现在艺术团不断壮大,接待了许多旅游团,今年还将排练和呈现大型舞台剧《印象赫哲》,里面的第三篇章《文化艺术》还是我执笔的呢。再过不久我们乌苏赫哲的微信平台也会和大家见面,到时候只要您轻轻一点赫哲风情尽在您的眼前。近期,我又着手整理、改编赫哲族的民间故事,佳木斯大学要帮我们把这些赫哲故事制作成动漫。我们网站工作组还在酝酿拍摄《渔民网滩生活》、《古老的赫哲婚俗》等一些列精美民俗短片。上传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走进我们的四排赫哲族乡。自身的努力赢得了外界的支持,赫哲语言专家董老师亲自来到四排为村民们授课,导演田导为我们改编《赫哲印象》剧本,佳木斯大学将四排作为赫哲族文化研究时间基地,今年我们还跟俄罗斯那乃族签订了合作性框架协议,拟在工艺品加工、原生态歌舞乐器方面协作发展。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又有这么多的外力支持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四排赫乡一定会成为祖国东北边疆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这里工作的近两年里,四排赫乡改变了我。每次我给我的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说上一段段赫哲语要不就唱上一首赫哲歌,告诉他们最近我又收获了什么。连一向对我严格要求的老爸都说我“真的是长大了,成熟了。”是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融入了这个民族,融入了这里的文化,赫哲这两个字已经成为了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赫哲文化我们在路上,无论前方多少荆棘,我们都不会放弃,因为这已经是我和我的同事们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