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大源村,我便与扶贫项目茶树菇基地紧密相联,三年来该项目成功运作,让我倍感欣慰。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大源村始建于北宋初年,已有千年村龄,平均海拔800米,人口691人,位于闽赣交界处,因地处偏远,这里虽拥有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并保存有傩舞和赤膊龙灯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长期以来群众致富门路有限。加上2010年的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使许多村民的房屋、田地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被毁,让这个靠天吃饭的村庄陷入贫困,随后大源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扶贫村。 2012年初,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挂钩帮扶大源村。作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海峡导报社具体承担大源村的扶贫任务。在该社领导到大源村展开扶贫调研工作,通过走访贫困户和开座谈会,了解到该村向来有种植茶树菇的历史,且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村里还有几位种菇能手。在与县、乡、村干部及村民们商量后,确定把发展基地、成立合作社,共同克服生产资金、技术、市场难题,规模化生产茶树菇。在得到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批准后,该社拨出30万元用于搭建大棚专用资金。次年,该社再次捐资30万元扶助基地扩大规模。通过报业集团资助扶持,大源村民精心打造的百万袋茶树菇基地进入生产阶段,从被动扶贫到主动扶贫,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该基地的运行过程中,有以下三点可取之处供读者参考:
一,基地两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致富。一是产生工资和年底分红。基地运作之初,由于贫困户缺乏资金及不愿承担风险,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注册成立“高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资金、技术、设备及管理,雇用部分贫困户人员和村民参与劳动,按每人每天60元计算工资,并于年底抽取纯利润的30%返还贫困户。截止2014年底,共带动包括29户贫困户、100余村民致富,产生工资120余万元,贫困户人均挣取工资超过5000元。如:该村村民严光亮、黄双珠夫妇因弱智女儿而陷入贫困之中。在基地帮扶下,当年就实现脱贫;还有5、6个一辈子从未赚过一分钱的村妇,作为低保户帮扶对象,前来基地帮工,每人每年赚了7、8千元。二是发挥基金会作用。由于基地建设的前两年导报社扩大规模的30万元资金不够用于基地厂房建设,导致基地产值主要用于厂房建设,因此基地基金来源为2013年新增的11户菇农每年上缴的2000元厂房租赁金,共计22000元。基地基金主要用于;其一,扶持本村贫困人员,对于当年收入低于省定贫困线的村民,给予补足至省定贫困线;其二,扶持食用菌专业村建设,对符合相关要求自建菇棚的种植户给予补助;其三,扶持村里公益事业,基地基金节余部分资金作为村财收入。
二,基地两种渠道畅通产品销售。一是利用多年种植茶树菇的人脉优势和闽赣边界的地理优势,加强与江西茶树菇收购商家的密切合作,分批次统一将烤干的茶树菇卖给商家。2013年生产茶树菇60万袋、干菇40000斤,产值达150余万元;2014年生产茶树菇120万袋、干菇66000斤,产值200余万元。二是为解决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基地还通过导报社与厦门大型国企夏商集团一起,携手帮扶建立“夏商直通车”(大源村茶树菇基地),承诺用保护价方式包销基地三年内产出的所有茶树菇,解决菇农对茶树菇基地销售担忧。
三,基地两种做法产生社会效益。一是稳定傩舞队队伍。为有效传承村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稳定傩舞队队伍,使傩舞队员能留在大源进行常态化表演,基地在运转第二年就优先考虑傩舞队队员加入,新增11户傩舞队队员采取自主经营的方式,由合作社引导其生产经营,无偿使用基地设备,每年缴纳厂房租赁金2000元,统一由合作社负责销售茶树菇。如:2014年初,38岁的村民傩舞队队员戴夏长告诉笔者,以前自己一家5口靠挖春笋为生,虽然一年也能有几万元收入,终究有限。开始种植茶树菇之后,收入增加快了。2013年在基地种植4万多袋茶树菇,效益不错,使自己增加了7、8万元年收入,本来就不爱在外漂泊,如今自己也更有信心在家舞傩舞。二是带动本村及周边农产品发展。基地成功申报下“大源傩”商标,设计出独特的包装袋,在淘宝、微店上开设第一家网店,销售当地笋、竹、菇、高山茶、稻田鱼等特色农副土产品,甚至有周边5个乡镇加入种植茶树菇。
下一步打算:
一是扩大基地规模,打造“大源傩”产品品牌。基地通过继续运作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植茶树菇、香菇、竹笋等食用菌,建设大源村为种植食用菌专业村,打造来自大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源傩”农副产品品牌,成立大源傩生态服务公司,进行规模化管理经营,实现“发展一个项目,带富一村群众”的目标。
二是开发乡村旅游,打造精品休闲度假村。在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帮扶下,大源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去年年初该村还与厦门美好时光旅行社有限公司签订5年6000万元的乡村旅游合同。大源村将充分借助向莆铁路及当地气候优势,吸引福州、南昌、厦门等大中城市中老年人到大源进行养生休闲游,大力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大源傩面具等工艺品产业,开展观古傩、舞桥灯等体验活动,不断吸引游客,推销当地以“大源傩”为品牌的农副产品,打造集购、娱、住为一体的精品休闲度假旅游村。
展望未来,虽然已离开驻村大源村的日子,仍然坚定脚步,执着于基层这一舞台。
作者背景:作者原为福建省2012届大学生村官,就职于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担任村书记助理,2014年由大学生村官考入省组选调生,现就职于三明市泰宁县新桥乡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