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阳下乡记》可以说是一部专门播给村官看的电视剧,村官是在农村工作的排头兵,怎样融入农村,在农村做好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马向阳下乡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视野和范本。
马向阳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书记,他没有规划不知道农村工作该如何下手,甚至还没下乡就已经打退堂鼓,最后勉强同意去大槐树村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游山玩水”的好奇心,到农村上任时开着车带去了所有能玩的东西,钓鱼竿、蛐蛐罐、山地车等。在城市培养出来的时尚感和善于享受生活让他与农村格格不入,但就是这样的人带领大槐树村民修路、建超市、建大棚、开发旅游,成功的让“大槐树下长出了金子”。剧中从“一垄地多少钱”到“真是一块好地”展现了马向阳从不熟悉农村生活到了解农村每一寸土地的逆转,这其中更多的折射出马向阳的人格魅力。
不怕骂、不畏难,不怕丢脸。马向阳是替补书记,不了解农村生活,一上任就闹了很多笑话,被领导批评,被村民耻笑,不被所有人看好。在农村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他解决不了,比如不会劝架,无法发动群众,没有第一书记的威信,尤其涉及村民自家利益的时候马向阳就成了村民排挤的对象,第一书记的威严扫地。但他没有把这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而彻底放下官架子,融入群众生活,逐步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相比现实中摆官架子,打官腔或者干脆躲在办公室不出门,疏远群众,以此来树立官威的行为,马向阳的亲和力反而更容易获得群众的认可。
做人实,谋事实,创业实。剧中梁守业说:“村上现在的情况是,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马向阳偏不信这个邪,许下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的承诺。他不说空话套话,踏踏实实做事,带领村民实实在在致富。老祖奶掉进粪坑,他跳进去救她;村里没钱修路、建大棚、搞土地流转,他就自己筹钱;刘家老宅着火,他不顾危险跑进火海救成男。在他的亲身实践下,村民们被感动了,最终大槐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全体村民发家致富。马向阳靠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信仰和亲身作为赢得了村民的尊重爱戴。
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以广大村民利益为重。大槐树村有两个界线分明的阵营,一派以云芳为代表,一派以刘世荣为代表,两个阵营都想拉拢第一书记,但是马向阳没有站到任何一个阵营里,他帮秋香向宗族势力最大的刘世荣要地,为了修路又坚决拆除李云芳的小卖部。他时刻维护最广大村民的利益,宁肯自己孤家寡人也不依靠不公正的一方,用看得见的公平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最终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众人的支持下成功扭转局面,成为称职的“第一书记”。
《马向阳下乡记》用长达40集的剧情告诉我们农村生活远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纯朴平静,现实生活可能更复杂,但是马向阳告诉我们事在人为,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用心发现,总能找到播洒自己汗水的乐土。